近日,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地方志科副科长周亚同志的资政报告《梨园如何出新韵》,被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安徽省地方志研究室)《史志参阅》2025年第13期刊用,并获王清宪省长批示。
梨园如何出新韵
——安徽戏曲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强调,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戏曲以其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中国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戏曲剧种各具特色、影响深远。剧种丰富。依据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结果,安徽现有31个剧种,包括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等本土剧种24个,以及京剧、豫剧等跨省剧种7个,数量排名全国第三。历史悠久。安徽戏曲早期的形成可追溯至等候大禹归来的《候人歌》:“候人兮猗。”被誉为“南音”之始,安徽民歌的发端;大禹治水成功以后,皋陶作《夏龠九成》,被称为安徽歌舞的先河。清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以花部的胜利终结花雅之争,随后地方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果显著。安徽四大剧种黄梅戏、泗州戏、徽剧和庐剧的经典剧目《天仙配》《鲜花记》《空棺记》《七擒孟获》《秦雪梅》等不断上演,深受观众喜爱,其中《天仙配》更是让黄梅戏名扬四海,享誉国际。截至目前,安徽共有18位演员摘得19朵“梅花”。
安徽戏曲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尚存在戏曲人才相对稀缺、市场接受度不高、精品剧目相对较少等问题,亟待关注解决。
问题一:戏曲人才相对稀缺。
原因:传统戏曲是一种形体和唱腔相结合的视听表演艺术,由于传统戏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相对匮乏等因素,随着知名演员逐渐退出舞台,人才梯队建设存在不足,普遍缺乏新演员、新编剧、新导演等专业人才,出现青黄不接、阵容不齐等现象;戏曲行业收入水平相对不高,发展空间有限,使得部分戏曲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流向其它行业。
对策建议:加强戏曲人才培养与引进。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对传承发展好戏曲艺术提出殷切期望“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一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师资力量。建议整合现有艺术院校资源,建立专业戏曲学院,鼓励并支持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设立专门的戏曲学院或戏曲专业,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厚理论功底的戏曲教师,形成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启动“戏曲新星计划”,面向全省乃至全国选拔有潜力的青年戏曲人才,提供奖学金、专业培训、演出机会等全方位支持。建立名家名角工作室、实施“名师带徒”工程等方式,培养一批批优秀的戏曲演员和传承人。三是继续推广“戏曲进校园”活动,量化规定进校园的频率和覆盖率。将戏曲纳入中小学音乐课程,推进在综合类大学开设安徽地方戏曲欣赏选修课程,选择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认知特点的戏曲剧目,把讲座说戏、舞台看戏、社团演戏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和爱好,为戏曲事业储备后备人才。四是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建立人才交流平台。制定专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戏曲人才。如提供住房补贴、子女优质教育保障、职业发展平台等,降低人才流动成本,提高人才吸引力。定期举办人才交流会、戏曲论坛、电视展演等活动,为青年演员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拓宽视野、提升水平。如,浙江“小百花”剧院在青年人才培养模式上变“戏班子搭台”为“院校合作”模式,通过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等高等艺术院校的合作,建立长期人才培养机制,提高青年演员的专业素养和表演水平;剧院通过组织全国性的、跨省域的“越学越有戏”小百花校园大赛,以及“打卡排练厅”等集训营项目运作,实现越剧院艺术、教学资源的转换和深化戏曲人才培养。
问题二:市场接受度不高。
目前戏曲演出多为政府组织开展的公益性“送戏下乡”“传统戏曲进景区、进校园”活动,观众多为“被动观赏”。
原因:传统戏曲的地方属性较强,表现形式大多停留在舞台表演阶段,由于表演形式单一、宣传渠道有限、推广力度不够等因素,年轻一代受众对传统戏曲演绎的传统故事难以感同身受,对传统唱法、表演技巧和表演形式接受度不高,难以达到精神上的共鸣,且随着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新形娱乐形式种类繁多,“搭台唱戏”难以吸引更多潜在观众,传统戏曲受众“老龄化”情况突出,演出市场不够热闹。
对策建议:激活演出市场,拓展传播渠道,促进戏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2025年7月26日,省委书记梁言顺在合肥市调研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时强调,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强化科技赋能,创新应用场景,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2025年8月7日,省长王清宪在省政府专题会议上强调,以产业思维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一是丰富演出内容。搭建更多、更大的戏曲展演平台,鼓励展演剧目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结合好现代元素和乡土气息,创作一批既有传统韵味又具时代特色的戏曲剧目。注重剧目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探索戏曲与流行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跨界融合,创作出具有创新性和吸引力的跨界作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和观众群体的需求。如:浙江小百花打造的新国风越剧《新龙门客栈》,2023年3月-2024年3月,完成场次167场,购票观众中,有80%的受众在此前从未接触过越剧;收获大麦9.5、猫眼9.7、豆瓣8.2的高分认证;抖音相关话题视频播放量18亿+;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1亿+。二是拓宽演出市场。组织戏曲剧团深入农村、社区、学校等地进行巡演,加大经费和政策保障力度,提高巡演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组织遴选一批优秀的戏曲剧团走出国门,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提升戏曲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如,河南卫视《梨园春》节目2025年元月8日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让中国戏曲走上国际舞台,闪耀世界。传统戏曲与贝多芬爱乐乐团跨界合作,演出碰撞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火花,为传统戏曲注入全新的活力。三是拓展传播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媒体等新媒体平台,组织开展戏曲的网络直播、短视频制作、在线教学等活动,以时效性强、节奏快的方式进入大众视野,拓宽传播渠道和受众范围。同时,加强戏曲与电视(网络)平台、高校的合作,推出戏曲专题栏目和互动活动,增强观众参与感。2025年5月26日抖音发布《2025抖音非遗数据报告》显示,抖音新增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超2亿条,短视频播放量达7499亿次,00后非遗视频创作者同比增长95%。越剧、豫剧为视频点赞量最高的非遗戏剧项目。四是文旅融合发展。深化“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打造以戏剧艺术为核心载体的文旅项目。推广“戏曲进景区”活动,探索采用票价补偿机制的市场化运作方式,让景区更具“戏”引力。如:河南打造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是中国首座全景式沉浸戏剧主题公园,主要以沉浸式戏剧艺术为手法,以独特的戏剧“幻城”为载体,着重强调“大棋盘”的设计理念。2023年,“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入选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观剧人次突破1200万。
问题三:创作精品剧目较少。
2025年度安徽共有16个项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立项资助名单,数量全国排名仅第16位;2008年,安徽凭借省黄梅戏剧院创排的黄梅戏《雷雨》实现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零的突破,但2016年至2020年,无作品入选,和邻省江苏、浙江的入选总数相比,差距较大。可见,安徽戏曲剧目存在“有数量,缺质量”的问题,尤其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不足。
表:2016—2020年安徽、江苏、浙江省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戏剧类)作品数量统计
|
省份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总计 |
|
安徽 |
0 |
0 |
0 |
0 |
0 |
0 |
|
江苏 |
1 |
0 |
1 |
2 |
2 |
6 |
|
浙江 |
0 |
1 |
1 |
1 |
0 |
3 |
原因:老一辈艺术家年事已高,新一代创作人才队伍正在加快培养,但短期内无法出人、出戏、出精品。而且传统戏曲原创作品往往投入时间、精力、资金等成本较高,市场回报较低。
对策建议:支持精品剧目创作与生产。优秀剧本的创作,是戏剧舞台繁荣的基础。一是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国务院《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鼓励地方设立戏曲发展专项资金或基金,扶持本地戏曲艺术发展。”安徽自2017年开始实施“戏曲(剧)创作孵化计划”,但规模和涵盖范围上仍需加强。建议设立省一级戏剧创作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戏曲精品剧目的创作与生产。如:江苏省设立江苏省艺术基金,2019-2021年扶持戏曲剧目58部,投入5590万元;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2019-2021年扶持戏曲剧目29部,投入2950万元;设立“剧种交流合作专项资金”,支持跨剧种名师合作与青年人才培养,吸引企业赞助人才培养项目。二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通过政策引导、税收优惠和资金奖补等措施,采取对戏曲院团捐赠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对县级以下改制院团和民营院团的设备购置提供补贴;将戏曲演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目录,通过采购民营院团服务引导社会资源下沉基层等办法,鼓励社会资本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合作模式。三是完善评估与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戏曲精品剧目评估体系,从剧本质量、演出效果、观众反响等多个维度对剧目进行综合评价,评估结果将作为资金扶持、奖项评选的重要依据,对创作者给予足够的尊重和认可,激发创作热情和积极性,推动戏曲艺术的持续发展。四是加强剧目保护与传承。专门收集、整理并保存戏曲传统剧目和优秀新创剧目,建立各剧种戏曲剧目库。通过数字化手段对剧目进行记录和保存,确保传统剧目的表演技艺和艺术风格得以延续和发扬。如:湖北省2025年编纂出版《黄梅戏图文志》,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全面展示黄梅戏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代表作品。不仅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黄梅戏,也为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安徽戏曲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安徽戏曲艺术的持续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