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蚌埠市档案馆提供馆藏档案胡孟晋烈士抗战家书并协助安徽电视台摄制的《烽火尺素映山河》、《胡孟晋:纸间烽火见山河》在安徽新闻联播播出。《烽火家书映丹心----重读胡孟晋烈士的十五封抗战家书》在安徽日报特别报道。
《烽火尺素映山河》
抗日战争期间,安徽作为华东抗战主战场,江淮儿女以山河为盾,热血为刃,千万个舍小家为大家的选择,汇聚成不可阻挡的抗战洪流,用生命谱写了还我河山的壮烈篇章。
“亲爱的惠,我们又要离别了,当你听了离别的声音或者不高兴。亲爱的,谁不愿骨肉的团聚,谁不留念家庭的甜蜜,要知道国家民族重要,因此又要别离亲人而远赴他乡了”。(《辞别书》节选)这是1939年时任新四军五支队司令部秘书的胡孟晋写给妻子张惠的家书。
1938年日军铁蹄踏碎江淮,26岁的胡孟晋毅然投身抗日,跟随新四军东进,从此与妻儿天各一方。
胡德新(胡孟晋长子):“有一次日本鬼子突然来扫荡,这个时候当地的群众就通知我们,把我们带着一块转移,说明当时的新四军共产党和当地的群众关系非常密切。”
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张惠既要躲避日寇的疯狂扫荡,又要照顾嗷嗷待哺的幼子,侍奉年迈的公婆,生活非常艰难,信中胡孟晋一再鼓励妻子要坚强地渡过难关。
“生活之痛苦,我是深知的。要革命成功,须经过困难艰苦的阶段。当此家庭经济之困难,环境中是要立定脚跟,具坚强之意志,任何之外诱,不可动摇的”。(《辞别书》节选)
自1938年离家投身抗战,胡孟晋与妻儿近10年间只见过一面。抗战胜利后,胡孟晋随新四军北撤参加解放战争。1947年7月病逝于河北,年仅35岁。
胡孟晋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为国家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的路,用他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家国情怀,用他的文字传递着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穿越硝烟的家书是鲜血与墨迹共同书写的史诗,泛黄的纸页上字迹或工整或潦草,却都跳动着同样炽热的心。
《胡孟晋:纸间烽火见山河》
国之不存家何在?这句沉甸甸的叩问来自一位抗战英烈留给妻子的家书。在蚌埠市档案馆15封泛黄的信纸跨越时空,记录着胡孟晋从乡村教师到革命战士的抉择历程,他没有留下清晰的照片,也未曾担任显赫的职务,却用朴素的纸笔写下一个普通中国人炽热的家国情怀。
胡孟晋,1912年至1947年,安徽庐江人,1934年从安徽省立池州乡村师范毕业,在舒城办学,1938年入党,投身抗战,转战皖苏等地。1947年病逝,后被追认为烈士。“国之不存,家何在?惠,最亲爱的人,你爱人的走不是故意抛弃你,而是为着革命为着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的。”这是乡村教师胡孟晋写给妻子张惠的辞别书。1938年面对日寇侵皖,胡孟晋毅然放下教鞭,踏上抗战之路。
胡德新(胡孟晋长子):“我是36年10月出生,他走的时候我才一岁多,我弟当时还没有出生。在池州师范学校,当时我父亲就接受地下党的教育,平时就给我母亲做工作。我们要顾国家不能只顾自己家,虽然困难也要去抗日。”
1938年夏,胡孟晋与同乡爱国青年找到新四军第四支队加入战地服务团,从事民运工作,并于同年10月入党。他先后辗转六安、合肥、滁州等地,组织群众、救亡团体宣传党的抗战主张,后任新四军5支队秘书,随罗炳辉转战津浦铁路东西两侧,在淮南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发动民众抗战。
郭照东(蚌埠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胡孟晋是家中唯一一个挣钱的养家糊口的人,孩子嗷嗷待哺,他能够在我们安徽沦陷的时候,毅然决然地走上抗日一线,体现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爱国情怀。”
离家抗战的日子里,胡孟晋多次通过家书动员支持妻子张惠组织参加妇女抗敌协会。蚌埠档案馆珍藏的15封家书中,还保留着他为妻子撰写的妇女抗敌协会演讲词及演讲注意事项。
“这次中日大战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妇女同胞们我们要团结起来,将妇抗会组织健全,真正做些抗敌救国的事。”(节选自胡孟晋为妻子张惠代拟的《妇女抗敌协会演讲词》)
张惠(胡孟晋妻子):“做了个本子给我讲,我要妇女同志送丈夫参军、儿子参军,国难当头,不参军不行。我们中国还有这么多人,日本我们还打不倒他们?人多优势,大家都合在一块,那不就有力量嘛,就这么跟她们讲。”
在丈夫的影响下,张惠成长为当地妇抗会骨干,在家书中,胡孟晋曾先后使用七八种化名,以做生意隐喻抗日救亡,多次动员家人变卖家产支持抗战。
朱渝军(中共蚌埠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胡孟晋烈士不但自己投身抗战,而且谆谆教导家属也能参加抗战,有力出力,有钱的出钱,充分体现了革命烈士的家国情怀,舍小家,为大家。”
1943年初,胡孟晋调往皖江抗日根据地,在日伪顽夹击中开辟情报网,组织游击队,协助新四军第七师取得衡山大捷等胜利。
胡德新(胡孟晋长子):我们只知道他很忙碌,有时候是农民打扮,有时候穿一个教书先生衣服,经常提个篮子,篮子上面放点东西,这个篮子底下有个手枪。
伍骁(中共无为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胡孟晋一方面积极发动群众,建立了亲抗会、妇抗会、农抗会,壮大了抗日组织,扩大了抗日游击地盘。另一方面,他乔装打扮成地下交通员,积极地传递敌情敌报,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15封家书中还有一封是胡孟晋代内地新四军战士张轼写给家人的回信。
郭照东(蚌埠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这封家书写于1944年岳母长子去世,动员张轼回家,这时候不论是张轼还是胡孟晋都在抗日第一线回了这封信。“胜利时间迫近,不独国家幸运,亦即我家之幸运,唯请大人等不可过急”。这对我们抗战取得胜利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1945年抗战胜利后,胡孟晋随新四军第七师和中共皖江区委北撤参与苏皖边区建设。1947年因缺医少药病逝于河北故城,年仅35岁。
郭培培(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副教授):“胡孟晋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为国家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的路,用他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家国情怀,用他的文字传递着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期间所展现出的不屈不挠、英勇无畏的民族气节和坚定信念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