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多年前,汹涌的杀敌声席卷淮上大地。新四军三进淮上,开辟以龙亢为中心的豫皖苏淮上抗日根据地,揭开了抗战新篇章。
这篇恢宏的抗战史诗,写满了可歌可泣的军民一家亲动人故事,情义绵长,千古传颂。鱼水深情滋养着这方土地,八十年后的今天,当蚌埠日报融媒体采访团再次走进,红色龙亢已然是多彩龙亢,历史文化赋能之下,乡村振兴美好蓝图正徐徐展开。
拥军爱民 双向奔赴感天动地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当年从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红军爱民敬民优良传统在新四军淮上办事处纪念馆里再次重温。
鱼水情深展厅里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八路军第2纵队第344旅旅长刘震住在龙亢涡南新街子西头邵家,西院有一棵葡萄树,旅部住进一个月后葡萄成熟了,挂满枝头。战士们每日在葡萄架下走来走去却没有一个人尝鲜。刘震叫战士从百姓家借来一个大篮子和剪刀,把葡萄全部剪下放入篮内,令两名战士步行25里地到南新集,找到邵家人,把葡萄悉数交给他们验收,并转告旅长的问候。邵家人感叹不已,连声称赞八路军真是文明之师。
“我们这里感人的故事说也说不完。”讲解员万明月指着布满墙的军民一家亲故事展板说,“场馆有限,像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
龙亢钮家湾是彭雪枫将军当年第二次进军淮上的驻地,当时就住在钮春生家。在钮春生的回忆文章中记录着这样一段:每天早上战士们早起,挨家挨户给老乡挑水扫地,全村前后打扫得干干净净;农忙时还下地帮助老百姓收割庄稼,耕地耙地样样都干。
“都知道彭雪枫有三件宝:骑兵团、拂晓剧团、《拂晓报》,其实还有‘一宝’。”万明月说起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村民李广悦和彭雪枫拉家常,夸赞彭将军的三宝,彭雪枫接过话茬说:“你老才说对一半,应该是四宝!”见李广悦一脸疑惑,彭雪枫接着说:“就是老百姓啊,没有老百姓拥护新四军、拥护抗日,我那‘三宝’有什么用?”
彭雪枫非常珍视他的“宝贝”。他听说李广悦儿子要结婚,他先向民众打听当地风俗人情,知道送对联最好,于是他叫通讯员买来最好的红纸,写了副对联。结婚当天他亲自拿着对联登门贺喜,把婚庆热闹推向了高潮。1941年春节,他又了解当地百姓喜欢贴门对,便让《拂晓报》美术编辑李克弱画了一幅抗战门画,用石印套版印出后送给老百姓,受到当地百姓热烈欢迎。
新四军热爱人民、心系人民,同样也得到百姓的拥护和全力支持。送粮草、抬伤员,帮助军队解决训练、打仗和生活中的一切困难。
淮上各地掀起拥军高潮,捐款献物支援子弟兵,猪牛羊肉、各种生活用品运往一线,慰劳作战将士。部队在《拂晓报》上发文对百姓的热情表示感谢。
千年古镇龙亢,商贸繁荣,为支持敌后抗战立下汗马功劳。“当时的龙亢有盐行近72家,百货36家,酒坊布坊非常多,龙亢、河溜一线每月的税收可达50万元-60万元以上,收上来的税75%以上运到延安支持全国抗战。”万明月介绍。
说到辉煌的税收成绩,必须提到郭长宝、郭长顺堂兄弟俩。当年为了支援全国抗战,穿梭于淮河、涡河间的兄弟俩多次冒着生命危险,从根据地把粮食运到敌占区蚌埠卖掉,再通过钱庄、洋行换成银圆或金银制品,大部分上交给延安,支持全国抗战。
在龙亢进行反顽斗争最紧张、最艰苦的时候,几位新四军领导将子女寄养在当地老百姓家里。百姓们不负重托,千辛万苦保护好这些革命者的后代,尽可能让他们吃饱穿暖上学,有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回到父母身边。
传承接力 革命精神生生不息
从当年的一间房,到今天的八个展厅,新四军淮上办事处纪念馆在守护者的精心陪伴下,一天天成长壮大起来,如今已经作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前来参观。
“当年是三毛五毛凑钱搞起这个纪念馆。”邵建明是当初筹建纪念馆的十个发起人之一,如今其他人或已作古或行动不便,只有他身体康健一直坚持每日前来。近几年,退休后的邵建明更是驻扎于此,全身心都扑在纪念馆的资料整理、日常维护、讲解宣传上。
修复革命旧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研究历史、查找资料、多方调研、筹措资金,利用各种渠道向上级汇报,几位发起人为此奔波。2009年邵建明还给中央写过信,关于革命旧址传承和保护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得到高度重视。这些年各级领导、革命后代陆续前来调研,纪念馆也在不断扩大、充实。
“这片土地记载了革命将士的英勇无畏,写满了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这段历史无比珍贵。”一生只做一件事,邵建明执着践行,“只要我还能动,我就要把红色故事讲下去,把红色精神传下去。”
有老一辈的执着坚守,也有年青一代的砥砺前行。
90后姑娘万明月不知不觉间已经在纪念馆讲解12年了。用她自己的话说,怎么也想不到身为一个理科生竟然在历史上扎下根来。嫁到龙亢后,经常会听到家中长辈说起新四军三进淮上的故事,慢慢对这段历史产生兴趣,尝试着自己去阅读相关史料,经常去听老馆长讲这段故事,也渐渐有了自己的感受和心得。在邵馆长的鼓励之下,万明月开始向别人讲解这段历史,每一次讲解都有不同的体会,每一次讲解都得到一次升华,这段经历也让她彻底爱上了讲解员这份工作。
如今,纪念馆早已成为我市重要的红色地标,每年接待各界群众5万余人。万明月介绍,近几年人数逐年增多,最多的时候一天讲解16场,从早上7点讲到下午6点半,接待2000人左右,真的是一刻不停。“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革命旧址,学习革命精神,非常高兴。而很多人通过我的讲解对历史有了更深入了解,觉得自己这份工作真的太有意义了。”万明月说。
采访当天,接近中午时,几个小学生背着书包走进纪念馆,他们都是住在附近的孩子。龙亢实验小学六一班的蔡紫琳同学说她已经来过三次了,父母经常在家讲这段历史,她得空就会跑进来看看,革命烈士为了国家不怕流血牺牲,自己应该好好学习,以后也要为国家作贡献。
传承红色精神,从娃娃抓起。当地政府把新四军三进淮上的英雄事迹编写成教材,开设乡土课堂,开展研学教育,让红色基因融入孩子们的精神血脉。
红色赋能 古镇激发振兴活力
初春的阳光洒落在淮上大地,田野一片新绿,处处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和生命的活力。
文化悠久、商贸繁荣,曾经的千年古镇龙亢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时光流转,岁月更迭,这片土地依然绿水青山。
“深挖文化资源禀赋,积极探寻文化符号,让乡村建设真正动起来、活起来。”龙亢镇宣传干事何婕说,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记忆,接下来龙亢将精心打造龙亢村红色主题文化街区,建设极具地方特色的红色旅游小镇,让更多人走进龙亢、深入了解龙亢。
除了革命旧址,龙亢镇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帝师故里。“龙亢文旅产业按照两条线来规划,一是红色文化、一是汉文化。”怀远县文旅局副局长潘涛表示,成功的文旅项目还要能引流,能拉动消费。我们要思考的是怎么才能吸引游客走进来、留下来,龙亢镇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和美食都很好,要保证来到这里的人有一个丰富的体验感,这方面龙亢大有可为。
据了解,为满足中小学生研学需求,发展地方文旅事业,怀远县文旅局通过整合县内公共文化资源,与其他单位合作,将适时配套推出多条研学线路,龙亢镇也将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研学基地进行打造。潘涛说,第一步要实行内循环,保证中小学生第一次研学不出县,目的就是让学生们深入了解本地文化,热爱家乡,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也为怀远当地经济作贡献。
下一步,龙亢还将规划建设关庙村桓公墓遗址公园,支严村农耕文化体验园,让优秀文化融入产业、走入千家万户,真正让文化软实力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文化赋能之下,龙亢阔步向前,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坚持“产业先行”发展理念,与怀远经开区深度合作,结合全县主导产业和自身发展实际,打基础、强服务、育产业、稳就业,积极打造集体经济产业园,目前入驻企业13家。总投资2.7亿元的全域乡村振兴产业园2023年7月份实现开工,今年6月份将建成投用。总投资1800万元的姚湾产业园一期项目顺利竣工,二期即将招标。
春天,是追梦的季节。拥有两千余年历史的淮上古镇龙亢,从厚重的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快马加鞭、一路向前。
□记者手记
信仰执着 脚步坚定
采访中,万明月告诉记者一个秘密:刚开始当讲解员的时候,她常被骂哭。“硬是被老馆长给逼出来了”,说完哈哈大笑,如今回忆起来,早已云淡风轻。
展馆里所有的故事,都是老馆长邵建明带着她用两个月的时间,一点点收集整理出来的。关在房间里,从早到晚,一老一少,一个说一个写。“感谢那段时光,虽然非常辛苦,但我收获很多。”从这位90后姑娘的神情中,我感受到了她的自信与自豪。
正值青春年华,有人选择奔赴繁华,看尽繁花;也有人安于一隅,守护历史文化。在万明月坚定的眼神中,在蔡紫琳稚嫩的笑脸上,在当地政府迫切发展的规划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传承的接力棒始终有人接下,传承红色文化,用活红色资源,挖掘时代内涵,体现时代价值,赋能高质量发展,人们正全力以赴、奔涌向前。
(《蚌埠日报》2024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