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传真
媒体传真

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乡镇村志编纂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4-04-16 10:16 来源:史志研究室 作者:唐吉红 阅读次数: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宏伟目标的重要抓手。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乡镇村志是反映乡镇及村庄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对于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振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试通过对乡镇村志编纂的意义、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乡镇村志编纂应当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方法,并提出推进乡镇村志编纂工作的具体建议,以期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编纂乡镇村志的重要意义

1.保护乡村文化遗产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村志是对一个地区历史、地理、文化、社会等多方面信息的系统性记录和总结,编修乡镇村志既可以促进农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又可以提高农村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是一项极具文化和历史价值的工作。通过对乡村历史、传统文化、乡土风情等方面的记录,可以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不断地激发乡村文化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乡镇村志不仅可以发掘民族文化的内涵,激发乡村文化的活力,还可以加强农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农村文化的影响和吸引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帮助乡村振兴走出一条符合本土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通过乡镇村志编纂,可以促进乡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提升乡村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提高乡村的整体形象,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投入到乡村的发展中来。乡镇村志能够有效地记录乡村各项资源,开发和利用资源,对于发展乡村经济有重要意义,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乡镇村志是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

3.提升农村基层自治水平

乡镇村志作为公共资料,为农村基层自治提供了重要依据。其所包含的乡村历史、自然环境、文化遗产、硬件建设等多维信息,为基层社会事务管理提供支撑,有助于乡村自治管理水平的提升。编写乡镇村志,使当地人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风俗、人物,有助于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家乡的历史和现状,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更加自信地推进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建设。

二、当前乡镇村志编纂面临的主要问题

1. 资源不足

乡镇村志编纂需要一定的资源,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但由于基层组织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政策和资源支持,使得很多乡镇村志编纂工作受到了制约,如资金有限、人员不足、设备不完备等,许多乡镇村志编纂项目缺乏必要的支持,导致项目延迟甚至停止。一些基层组织负责人和工作人员通常忙于日常的行政和社会管理工作,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来关注乡镇村志的编纂工作。一些地方对于乡镇村志的编纂工作没有对应的管理和指导机制,缺乏有效的推动力和引导,使得乡镇村志编纂工作难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2. 人才缺乏

乡镇村志的编纂是一项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不仅需要编纂人员具有较好的文字功底,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学、地理、社会学、民俗学等跨学科知识。然而,乡村这些方面的专业人才极为短缺,也缺乏相应的培训和培养机制,影响了乡镇村志编纂的质量和效率。乡镇村志编纂工作大多由基层人员兼职进行,缺少稳定的薪酬保障,且乡镇村志编纂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需要对大量历史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并进行繁琐的编辑工作,这些工作常常受到时间和成果压力的影响,导致编纂人员积极性不高。

3.质量不高

当前乡镇村志的编纂出版质量参差不齐,许多乡镇村志存在信息不完整、准确性不高、对乡村文化的深入挖掘不足的问题。一些乡镇村志只是简单地收集一些历史资料和照片,缺乏对乡村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整理。具体表现为:

一是资料来源不可靠。乡镇村志编纂过程中,资料收集整理不够全面,导致编写内容不够完整。一些资料来自于口耳相传的群众讲述、民间故事等,缺乏有效的验证和证据支持。

二是编辑水平不够高。乡镇村志编修人员肩负的任务量大,事务性工作太多,容易顾此失彼,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精益求精地对待志书编修工作,从而产生语言表达不准确、记录方法不规范、资料归类不系统等一系列问题。

三是出版发行不规范。一些乡镇村志印刷排版、内容审查等方面均存在问题,影响了乡镇村志的传播和接受度。四是文化价值不足。一些乡镇村庄所保留的文化历史资料较为单一、缺乏特色,缺少相应文化价值和吸引力。

4.应用不够

尽管乡镇村志的编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其在促进地方发展和治理方面的实际应用仍需改进。许多地方政府和组织未能充分利用乡镇村志所包含的信息知识,导致编纂工作的付出与其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并不匹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宣传推广不到位。乡镇村志往往只是停留在编纂阶段,缺乏宣传推广和运用,公众对其了解程度有限,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是应用层次较低。目前很多乡镇村志应用主要停留在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层面,未能涵盖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内容,如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地理优势等方面的信息未充分利用。

三是客观性、权威性有待提高。一些乡镇村志中收录的各类数据信息比较零散,数据统计不够准确、完善、系统,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科学参考不够。

三、编纂乡镇村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编修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编写乡镇村志必须以真实、客观、全面的资料为依据,对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进行客观记录,准确完整地反映乡村历史变迁,全面勾画出乡村的地理环境、资源组成、文化艺术等特性。编修过程中,应该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仔细审查,去除杂乱信息、歪曲事实的记录,确保所采用的资料既有严谨的历史记录,又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切勿夸大或缩小。

2.系统性原则。编写乡镇村志要注意体现系统性和完整性,从全局和长远角度出发,展示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3.科学性原则。编写乡镇村志应注重科学性,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如调查研究、统计分析、信息收集、图表制作等方式,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4.社会效益原则。编写乡镇村志应注重社会效益,为地方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社会治理做出积极贡献,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5.地方性原则。我国拥有广袤的农村,每个地区都有独一无二的鲜明特征,编写乡镇村志时应注重与其他地区的比较,突出地方特色。结合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的背景,分析其相似点和差异点,打造出个性化的乡镇村志。为此,在编纂乡镇村志过程中,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深入挖掘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在编撰过程中,应该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传说等方面的资料,包括代表性的文物遗址、历史名人、传统美食、民间艺术等,突出地方的文化特色。通过讲述本地名人和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彰显当地的精神文化底蕴。

二是突出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对于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可以突出其地理优势,展示当地的气候、土壤、植被、动物等方面的信息;对于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可以突出其旅游景点、观光线路等方面的内容,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

三是突出时代特征和地区发展。乡镇村志的上限自该乡镇或村庄建立起,还可能追溯至古代的历史归属及沿革,下限至当代。时间跨度长,内容十分庞杂。但重点应该关注当代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历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建设取得的新成果新变化。针对不同的地区,可以从当地的产业结构、农民生产生活、乡村建设和社会事务等方面入手,展示当地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突出地方的经济和社会特色。

四是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编纂乡镇村志应该坚持当地人编写当地志,需要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以确保编纂出来的村志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具有可读性和可用性。

(二)编修方法

编纂出版乡镇村志的具体步骤一般包括筹备、拟订篇目大纲、资料搜集、材料整理、撰写初稿、审核修改、审定成稿、排版印刷、发行宣传、开发利用10个方面。

1.筹备工作。确定编纂乡镇村志的目的、范围和重点,组建编纂委员会,明确总纂或主编,制定编纂乡镇村志的详细计划,包括时间安排、人员配备、任务分配、资金预算等。

2.拟订篇目大纲。篇目大纲是编纂乡镇村志的蓝图,科学合理的大纲可以有力指导乡镇村志的资料收集和后期的编纂工作,起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篇目大纲是编者根据本地区的基本情况和现有档案资料,拟订出乡镇村志的初步大纲,包括篇章设置、内容要点等。这时的大纲可以参照其他地区已经出版的乡镇村志的目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地方特色拟订,总体上有较大的主观性。篇章内容设置和顺序编排可能因地区和编写者而有所不同,但一般包括以下10个方面:

(1)序言:介绍编写目的、范围、时间、方法和组织机构等基本信息。

(2)概况:简要描述该乡镇或村庄的基本情况,如地理位置、人口、民族、气候、交通、行政区划等。

(3)历史沿革:介绍该地区的历史演变过程,包括重大事件、名人事迹、文化传统等。

(4)自然资源:介绍该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包括水利、林木、矿产、土地利用等。

(5)经济发展:介绍该地区的经济现状和发展历程,包括主要产业、商贸活动、旅游业等。

(6)社会事业:介绍该地区的社会事业现状和发展情况,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

(7)风土人情:介绍该地区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习惯礼仪等方面的特点和传统。

(8)村情介绍:对于乡镇志而言,还需对所辖各个行政村、重点自然村的基本情况逐一记录。

(9)图片资料:包括地图、照片、插图等。

(10)附录:如统计数据、历史文献、名人传记等。

在搜集资料和编纂过程中,篇目大纲还需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优化,直至志书编纂完成,大纲即转化为志书的最终目录。

3.资料搜集。地方志书是资料性文献,在乡镇村志的编修过程中,文献资料搜集是关键步骤之一,也是最基本的前提。正确的资料搜集对于编修工作的后续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乡镇村志资料的种类大致包括文字资料、口述资料、音像资料、实物资料四大类。

文字资料是编纂乡镇村志最基本的资料,包括档案、历史文献、族谱、地方志、报纸杂志等。这些资料记录了乡镇村历史、民俗、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信息,是编纂乡镇村志的主要依据。

口述资料是指通过采访老年人、村民代表等获取的口头传承的历史、文化、民俗等信息。这些资料能够反映乡镇村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有助于弥补文字资料的不足,使乡镇村志内容更加全面、真实。

音像资料是指通过录制音频、视频等方式获取的与乡镇村相关的信息。这些资料能够直观地反映乡镇村的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乡镇村的发展历程和文化特色。

实物资料是指与乡镇村历史、文化、民俗等相关的实物,如文物、农具、服饰、手工艺品、遗址、建筑等。这些实物能够直观地反映乡镇村的历史和文化,有助于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乡镇村的发展历程和文化特色。

资料的搜集需全面、系统、严谨、科学。搜集的主要渠道有:一是乡村历年的档案资料。这是乡镇村志资料的主要来源,也是最可靠来源。可通过本地档案馆(室)查阅复制。二是各种文献资料。包括本地区(市、县、乡镇)已经出版的各类图书、内部资料中涉及本乡镇村的相关文献资料。三是新闻报道。当地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等的官方报道,发现其中涉及到本地区的相关信息并进行筛选和整理。四是网络资料。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在网上发布的所有与本地区有关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都可收集起来作为素材。五是采访、调查资料。通过开展调查问卷、采访乡村老人、实地考察当地重要历史遗迹等方式,深入挖掘有关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信息。

资料搜集不仅是乡镇村志编纂工作的一个环节,而应该贯穿编纂工作的全过程,需要不断进行补充完善。一部乡镇村志的原始资料与入志资料数量之比至少应达到10比1。

4.资料整理。将搜集到的各类资料进行系统、科学整理,为后续的撰写提供依据和素材。对于采集到的大量资料,按照时间、地点、主题等进行分类、整理与编目以及进行数字化处理等工作,以便后续的文献整合和检索。应当注意的是,分类不应当过于繁琐,以免增加工作负担。在资料整理过程中,需要对所涉及到的人物、事件、政策等进行核实和审核,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同时,也要注意资料重复和缺项的情况。

5.撰写初稿。根据整理好的资料和篇目大纲,撰写乡镇村志的各个章节、条目。其中条目是乡镇村志的主体内容。条目可分为综合性条目、主体性条目、典型性条目三种。

综合性条目是乡镇村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写法需要“提要钩玄”。将全节各部分的精华概括提炼,俯瞰全节,勾勒概况,起到导读和“窗口”的作用。在写综合性条目时,应该注重提炼主要内容,突出精华,言简意赅,以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全节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主体性条目是一节的主体内容。以水利为例,可分为河道、桥闸、防洪、除涝、灌溉等主体性条目。主体性条目要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将事物的发端、沿革和现状进行竖写。常用的竖写方法主要有依时记述、记事本末、典型排述、综合记述、点面结合、逐项记述6种。

典型性条目。为了加深记述深度和志书的阅读性,可将一些重大成就、新生事物、典型经验、工作法、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及活动等做为典型性条目。重大成就、新生事物、典型经验、工作法、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及活动等组成的条目就是典型性条目。

乡镇村志编纂应遵循的指导原则,就是做到存真求实、确保质量,全面、客观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志书的编写内容要符合地情书的要求,入志资料要详实准确、层次分明、取舍精当,注意突出当地特色和亮点。要坚持方志“横排门类、纵述史实”的基本体例,采用志、记、述、传、图、表、录的基本体裁,坚持用事实说话、述而不论,志书行文要符合规范要求。

6.审核修改。乡镇村志初稿编纂完成后,必须请专家、有关领导进行审阅把关,向有关单位和人员征求意见,进行全面的修改和完善。

一是初步修改。首先由编者对初稿进行初步修改,检查是否存在缺项、错漏、表述不清等问题,保证基本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二是审核修改。邀请专家和有关领导审阅初步修改后的稿件,对其中的事实准确性、信息充分性、文字表述等方面予以审核,提出进一步修改意见。

三是征求意见。将修改后的稿件分发给有关部门、机构和当地群众代表,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还可通过会议、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将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总结,并与初稿进行比较,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确定需要进行修改和调整的内容。

四是总纂统稿。由乡镇村志的主编或主笔对全志内容进行通读、通纂、通审。这是志书编纂的最后阶段,也是提高志书质量的关键性环节。总纂的主要职责是决定志书的详略取舍,处理交叉重复,审核事物完整性、统一文风和格式。经过全面修改完善之后,形成乡镇村志送审稿。

7.审定成稿。严格实行三级审稿程序,各级审稿单位要按照审核程序,严格把关、确保质量,不得草率从事、随意认可。对明显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志稿,实行驳回重修制度。有条件的乡村,可召开志稿评审会或研讨活动。评审会上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志稿。要从提高志书质量出发,以找问题、提意见为主,反对脱离实际、互唱赞歌的不良风气。在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和修改之后,形成乡镇村志定稿。

8.排版印刷。乡镇村志定稿后,需送出版社和印刷单位进行整体设计、排版。尽可能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图文并茂的排版,使乡镇村志更具可读性和吸引力。在进行排版印刷时需要注意文字要清晰、版面设计要美观大方,同时也要考虑到成本和质量之间的平衡,制定合理的预算,并选择高品质的印刷厂商。完成印刷之后,进行装订加工,制作成最终版面整洁、易读的乡镇村志。

9.发行宣传。乡镇村志完成印刷制作之后,还需进行发行宣传,吸引公众阅读和使用。可举行出版发行会,举办赠书活动,在当地媒体上推出新闻报道,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电子版等。

10.开发利用。乡镇村志出版发行并不是终点,开发利用修志成果才是目的。包括乡村治理经验的总结、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提炼乡村人文精神、编印乡土文化教材、发展乡村文旅产业、编制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参考等等。

四、推进乡镇村志编纂工作的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乡镇村志编纂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机制进行组织和协调。在市(县)层面,地方志工作部门应制订乡镇村志编纂工作的规划或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进辖区内乡镇村志的编纂工作。在乡镇应设立编纂工作领导小组,由当地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分管副职或其他有关领导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乡镇、村居干部、文史专家等,对编纂工作进行统一领导和管理。挑选政治意识强、文字功底好、熟悉地情并且热爱地方志工作的老干部、老教师、老乡贤及乡土人才等组成编纂班子,保持编纂队伍相对稳定,确保乡镇村志编纂工作顺利推进。

2.加强宣传推广。应当加强对乡镇村志编纂工作的宣传推广,提高乡镇领导和社会公众对乡镇村志编纂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通过座谈会、张贴海报、乡村广播、社交媒体等各种形式宣传乡镇村志编修工作的重要性,提高社会知晓度,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编修乡镇村志的队伍中来。广泛调动乡贤、退休教师、当地大学生等各方力量的积极性,汇聚编纂乡镇村志的强大合力。

3.加强指导和培训。省、市地方志部门应制定统一的乡镇村志编修管理规范,规定乡镇村志编修的程序、标准、范围和质量要求,避免随意性和主观性的干扰。规范的程序能够使编修人员有条不紊地完成编修工作,规范的标准和范围能够保证编修内容的准确、全面和客观。加强对乡镇村志编修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工作。各级地方志部门可以通过培训、交流、实践等多种方式提高编修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努力培养一支专业化、多元化的编纂队伍。

4.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乡镇村志编纂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包括编纂经费、出版费用、宣传费用等。可以通过政府专项资金、社会捐助、企业或个人赞助等方式筹措资金,并制定相应的资金管理制度,保证资金使用的透明和规范。各乡镇(街道)要将乡镇村志编纂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并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确保修志工作正常开展。

5.强化督查推进各乡镇(街道)要将乡镇村志编纂的组织准备、资料征集、志稿撰写、审验出版等阶段工作内容细化分解,并明确完成时限、质量标准。乡镇村志编纂工作规划实施以后,级督查考核部门应将乡镇村志编纂工作纳入考核内容,明确目标,压实责任,使乡镇村志编纂工作从“软指标”变为“硬约束”,推动编纂工作落地落实。

                                                              (《安徽地方志》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