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传真
媒体传真

百年沧桑话“宝兴”

发布时间:2024-04-16 10:08 来源:宣传教育科 作者:张在兵 阅读次数:次 

 淮水徜徉,见证了实业家实业救国的梦想;粉楼高耸,见证了一座城市历史的沧桑。这是一座坐落在蚌埠市淮河南岸边上新改建的图书馆,它设置在一座百年老厂的旧址里面。这座百年老厂,便是蚌埠现代工业的摇篮——蚌埠宝兴面粉厂。

“宝兴”厂主:苦难磨砺中的白手起家

  说起蚌埠宝兴面粉厂,老一辈的蚌埠人都不陌生,但对宝兴创始人杨树诚了解的并不多。杨树诚,河北盐山县曾庄人,生于1885年,父亲杨福履,母亲陈氏。陈氏46岁时生树诚,由于家境贫寒经常不得温饱。童年的杨树诚风餐露宿,跟随母亲讨饭达6年之久。8岁时,母亲陈氏因饿痨而死。12岁时,父亲也因不堪地主压迫远走关外谋生,姐姐和哥哥们渐渐顾不上他,小树诚因无人照顾沦为丐童。

  14岁时,杨树诚流落到天津,后经好心人介绍,在教堂伙房内干些择菜、烧火的杂活。杨树诚举止乖巧,又能吃苦,被一名美国探矿师看中,收为身边佣工。这期间,杨树诚很快学会了英语,并学到一些钻探技术。可好景不长,不到一年这名美国探矿师离开天津到焦作煤矿探矿,杨树诚又流落街头,一度在运河边上替过往船只拉纤,后辗转回到了家乡。1901年,杨树诚经人介绍,进入河南焦作一家公司做探矿小工,他工作上吃苦耐劳,并能勤学苦练,很快深谙各种钻探技术,被老板提升为工头。1911年晋升为勘探工程师时,年仅26岁。1920年春,杨树诚辞去煤矿的职务,开始了自主创办实业的道路。

  当时军阀混战,国无宁日,杨树诚带着钻机南跑北颠,风尘仆仆,老想有个固定落脚的地方。于是,他在徐州临近火车站的镇平街东首筹建起“徐州宝兴铁工厂”,专门从事修理和配制钻探机零件的业务,并在铁工厂内设立了“宝兴钻务处”,承接各地的钻探业务。在这期间和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宝兴钻务处承包的钻探工程中,仅煤井一项就涉及安徽、山东、江苏、辽宁、江西、陕西、山西、河南等8省190余处。可以说这时是杨树诚从事地质勘探的鼎盛时期,他成了赫赫有名的富翁,老家甚至流传着“三个盐山县知县,不如杨金一盘钻”的民谣。

  然而兵荒马乱,经营任何行当都让人带有一种朝不保夕的危机感,杨树诚一直思谋拓展自己的实业之路,以便“东方不亮西方亮”。他见军阀混战的烽火愈燃愈烈,过往徐州的军队大量抢购土面,面粉畅销,便由此想到,徐州地处黄淮平原,盛产小麦,交通便利,燃料充足,如果办面粉厂,一定大有前途,便开始酝酿购买磨面机器,筹建徐州宝兴面粉厂。1921年下半年,杨树诚便在宝兴铁工厂和钻务处旧址,大规模改建厂房,正式创办起日产面粉1500袋的徐州宝兴面粉厂。1922年徐州宝兴面粉厂投产,杨树诚正式把主要精力转向面粉工业。

蚌埠“宝兴”建立:一展实业救国抱负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杨树诚创办和经营徐州宝兴面粉厂时就经常来往蚌埠。他认为蚌埠位于盛产小麦的淮河之滨,地处津浦铁路南段浦口到徐州中点,是兴办实业的“风水宝地”。

  1928年5月的一天,杨树诚前往蚌埠视察本厂在当地的小麦采购情况,发现蚌埠西北的新船塘有许多民工正在塘边挖土垫地。善于经营的杨树诚顿时想到,如果在此地建立新的面粉厂,一则可就地采购小麦,新船塘经疏浚后船能直接进塘停靠,水运便利,可大大节约运输成本;二则津浦铁路联结徐、蚌,在此地办厂可谓得天时地利;三则新船塘附近垫地未竣,地必廉,可先买建厂地皮。于是决定在蚌埠这块“风水宝地”买下地皮,创办蚌埠宝兴面粉厂,然后再筹建植物油厂,一展平生“实业救国”的抱负。

  购买地皮手续办妥之后,杨树诚立即赶回徐州向厂内主要人员通报情况。接着他北上天津向德商亚美洋行订购日产7000袋面粉的主要设备,随后又马不停蹄地南下上海,向德商社和洋行订购750匹马力的发动机1台,向英商恰和洋行订购拔柏葛锅炉3台。面粉厂的其它辅助设备则借助徐州宝兴面粉厂的技术力量,自行仿造。之后,杨树诚又先后在周边置地近百亩,为以后扩建蚌埠宝兴面粉厂和新建宝兴植物油厂奠定了基础。1929年春,杨树诚特意赶到蚌埠,在工厂围墙内植下藤萝一棵,为建厂奠基。这棵藤萝至今仍郁郁葱葱生长在原地,成为沧桑历史的活见证。1930年上半年,蚌埠宝兴面粉厂初步建成并投产,日产面粉就达到6000袋,一跃为蚌埠最大的面粉厂。

  蚌埠宝兴面粉厂的投产给当地的传统面粉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蚌埠市内一些小磨坊主和士绅、小贩们,出于地方保护观念,以及为了维护传统的手工磨坊业,他们在蚌埠商会内一些人的带领下,群起反对杨树诚在蚌埠设立机器面粉工厂。杨树诚亲自前往商会与反对他在蚌埠建厂的人辩论。在商会,他诉说自己十多年来饱尝艰辛创办实业的经历,力陈在蚌埠建厂有利于当地民生和抵制洋粉倾销,申明发展民族机器面粉工业的意义,并作出保证,蚌埠市内原有的土磨坊主和这一行业的小贩,日后可以优先批发和代销蚌埠宝兴面粉厂的面粉,不使他们在竞争中破产。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地商会中的磨坊主和士绅、小贩们于是不再反对,蚌埠宝兴面粉厂的设立风波遂告平息。

建成初期:踌躇满志中拓展业务

  蚌埠宝兴面粉厂创立后,杨树诚对蚌埠的物产和百业情况更加了解。作为两淮地区大豆集散中心的蚌埠,因没有大豆加工业,这里盛产的大豆,都被无锡、上海的油厂买去。而这些油厂,大多用人力榨油,即使采用机器压榨,设备也十分简陋陈旧,出油率甚低。杨树诚对国内不能很好利用大豆资源深感惋惜,于是决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在蚌埠建设中国第一家新式溶提炼油厂。炼油厂的所有厂房、设备、资金、人员均由杨树诚提供,其曾经留洋的好友全绍武出任经理,协助杨树诚在上海设立办事处,向外国洋行和厂家订购设备,并招聘有关外籍工程师。

  1934年,杨树诚南下上海了解购买溶提式炼油厂设备的行情,得知如果进口每24小时提炼黄豆240吨的全套炼油设备,约需马克640万,换算成银元约1500多万元。此时杨树诚虽有资金积累,但与购置全套炼油设备所需款项相差甚远。在这种情况下,杨树诚仍没有放弃,经人介绍在上海见到了专门研究溶提式炼油技术的苏籍工程师罗德可夫,表达了请罗德可夫设计、自己制造的想法。罗德可夫则认为凭中国工人的技术恐怕不能制造。杨树诚表示自己开设的蚌埠宝兴面粉厂中,大部分机器都是吸收消化外来技术后自行制造的。他邀请罗德可夫到蚌埠实地考察。

  参观了蚌埠宝兴面粉厂和铁工厂的设备,观摩了工人的技术后,罗德可夫直言不讳地对杨树诚说:“贵厂的设备和工人的技能,出乎我的预料,确实具备了创办炼油厂的人力和物力基础。但是还有部分设备你们厂没有能力制造。”杨树诚讲:“只要先生肯受聘,负责设计制造溶提式制油机器设备,无法自造的我出钱从国外进口。”随即,杨树诚和罗德可夫商谈签约,聘任罗氏为宝兴植物油厂总工程师。

  在此有必要对罗德可夫此行所考察的铁工厂略作说明。该厂当时是蚌埠宝兴面粉厂的机修车间,建厂时叫做蚌埠铁工厂。最初只有职工70余人和10来部老式皮带式车床,机工、铸工、铆焊三个生产场组,生产面积不到1200平方米。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企业也不断扩建。到1953年,开始试制空气压缩机,就此揭开了蚌埠市机械制造工业的序幕,并更名为蚌埠空气压缩机厂,到20世纪80年代已发展成为国有大型二级企业。

  1934年底,罗德可夫在上海开始主持设计宝兴植物油厂所需的溶提式炼油设备。到1935年秋,罗德可夫完成了溶提式制油设备的全套设计。在这期间,他还整理撰写了《油脂工业计算法要论》《油脂工业工厂之建设实验》等著作,杨树诚专门聘人翻译,供筹建宝兴植物油厂的技术人员学习和研读。

  在罗德可夫着手植物油厂总体设计的同时,杨树诚在蚌埠宝兴面粉厂周围,再次买进地皮2块开始修建植物油厂大楼、厂房以及油厂码头和油罐堆栈。另外又在宝兴面粉厂附设的铁工厂内,添置工作母机,增加技工百余人,日夜开工按图制造罗德可夫设计的炼油设备。到1936年冬,杨树诚分别与上海的外国洋行签约订要了本厂尚无能力制造的几项关键设备。1936年至1937年初,已完成工厂设计的罗德可夫长期在蚌埠宝兴植物油厂进行实地建设和机器的安装调试。

  然而,就在工厂准备全面上马之际,卢沟桥事变爆发了。此时,宝兴植物油厂全部工程和机器设备已完工70%。总工程师罗德可夫闻知“八一三”淞沪战起,以家眷在沪为由,返至上海。宝兴植物油厂内尚未全部完成的设备安装任务,只能暂告中辍。筹建宝兴植物油厂是杨树诚追求先进技术的写照。他认为用传统压榨提油方法太浪费原料,试图采用德国发明的溶提法炼油技术,建立中国第一家新式炼油厂,虽因战争被迫中止,但杨树诚对新技术的渴望可见一斑。

沦陷前后:倾力支援抗日,战火中苦苦支撑

  1937年12月13日,日寇攻占南京,蚌埠地区的军事形势开始吃紧。杨树诚派人到西安附近的扶风接洽迁厂事宜,计划把蚌埠宝兴面粉厂全都搬去,而宝兴植物油厂机件笨重,不便转移,只能留在蚌埠。这时,李宗仁受命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驻节徐州,负责指挥津浦路的防御,在津浦路沿线拉开了防线。此时,徐、蚌两地大军云集,为了解决五战区军粮和民食,李宗仁特意在徐州召见了“三哥”杨树诚。

  其实,早在北伐战争时期杨树诚就与李宗仁相识并结下了颇深的交情。当时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一路高歌猛进,受到各界支持,宝兴厂厂主杨树成也积极组织蚌埠、徐州的实业家出资出物支援北伐革命。1927年,李宗仁率领的北伐军第七军攻克徐州,并慕名登门拜访杨树诚,参观了宝兴面粉厂,杨树诚亲自解说并热情款待。他觉得眼前这位北伐军将领和军阀不同,平易近人。李宗仁看了杨树诚的国际地质学会会员证,也非常敬重实业家杨树诚。二人均有相见恨晚之感,便在宝兴面粉厂客厅内焚香交换了兰谱,结为把兄弟。杨年长5岁,故称兄,又因杨在家排行老三,所以称呼杨树诚为“三哥”。20世纪60年代,李宗仁回到大陆,还专门到上海看望了老朋友杨树诚。

  杨树诚深明大义,当即向李宗仁表示:“我徐、蚌两面粉厂一定全力以赴,日夜开工,供应面粉和麸皮,愿与五战区抗日将士共存亡。”之后在徐州会战这段时间里,杨树诚所属的两大面粉厂,日产面粉1.5万余包,均交军政部和五战区兵站总监部,前后历时五个月,直至蚌、徐先后沦陷。

  1938年初,蚌埠方面的军事形势急转直下,到1月31日,国军主力开始西撤。2月2日国民党守军撤出蚌埠时炸毁了淮河大桥,敌我双方对峙淮河。日寇攻占蚌埠后,迅速控制蚌埠火车站。第二天,日本炮兵部队和坦克车队,进驻蚌埠宝兴面粉厂,并在蚌埠市内最高点宝兴六层制粉大楼内设立炮兵指挥所。在粉楼楼顶架设大炮、机枪向北岸国军袭击。同时还开进宝兴植物油厂,将油厂的大批设备材料强行拆去抢修淮河大桥,以进攻对岸抗日部队。

  由于日军在蚌埠宝兴面粉厂大楼布下火力网,架设火炮、机枪袭击北岸国军,造成对岸抗战部队很大伤亡。退守北岸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得知日寇火力中心设在宝兴制粉大楼,于1938年2月7日上午,从临淮关派出九架轰炸机,轮番轰炸蚌埠宝兴面粉厂,结果有多枚炸弹和硫磺命中粉楼。空袭当中,设在宝兴制粉大楼内的日军火力中心被摧毁,粉楼楼板被炸弹炸穿,楼梯折断,加上楼内四周都是小麦、麸皮、机油和日军弹药等易爆易燃品,大楼被炸弹击中后,顿时浓烟冲天。

  日军占领蚌埠之后,为了适应其全面侵华战争的需要,他们对包括蚌埠在内的所有占领区的粉麦,实行大规模的掠夺和搜刮,把掠夺来的小麦全部交军管工厂赶制面粉,后来又对粉麦实施了更为严厉的统制(即生产、销售环节上的独霸)。为了职工与家眷的生命安全和日常生计,杨树诚只能另辟蹊径,出资约2.5万元交给原厂职员石崇瑞,在蚌埠二马路上租了天主堂一个二层楼门面,开设“万兴号”,做起五洋杂货生意。1939年夏,蚌埠的社会秩序表面上比以前安定不少,杨树诚准备收拾余烬,重新恢复被炸毁的蚌埠宝兴面粉厂。从1940年起,杨树诚带领部分职工,开始清理被炸为废墟的制粉大楼,将废墟下被压坏和烧毁的部分机器挖出重新修理并翻造制粉机。经过2年多时间的努力,终于修出4台制粉机及其他辅助设备,1942年部分复工。由于蚌埠地处日伪“中支制粉联合会”直辖范围,小麦的收购和面粉、麸皮的销售流通均为敌伪直接统制。从1940年到1942年两年间,陆续恢复的蚌埠宝兴面粉厂,先后仅开工两次,时间加起来也不超过四五个月。而且由于汪伪政权实施限价政策,产品成本增加,宝兴面粉厂反而入不敷出,把“万兴号”积聚下来的现金也亏蚀不少。

  无奈之下,杨树诚和厂里同仁们商量,除一部分员工设法维持“万兴号”业务,部分修复的蚌埠宝兴面粉厂干脆停工待产。由杨树诚组织有技术的工人,继续清理宝兴制粉大楼废墟。结果到1943年,又翻造出4台制粉设备。如果能正常生产,每日可出面粉2500余包。而在抗战之前,蚌埠宝兴面粉厂日产面粉达到6000包,其在抗战中几经努力修复部分机器后的日产能力,不及抗战前的一半,而且常年陷于开工不足的困境。由此可见,沦陷时期日寇对于中国民族面粉工业的摧残是非常严重、浩劫性的。

抗战胜利后:夹缝中艰难生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度尽劫波之后,杨树诚满怀憧憬,准备齐头并进,修复蚌埠宝兴面粉工厂,再建宝兴植物油厂。但日本一投降,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打着“接收”的旗帜,大发国难财。“党政工作团”接收人员借接收蚌埠宝兴面粉厂内中烟草株式会社、三菱洋行以及“粉统会”蚌埠分会存储的物资之名,故意混淆蚌埠宝兴面粉厂物资,搞“浑水摸鱼”,使宝兴厂的一些设施和物资遭到了不应有的破坏和损失。

  1945年9月,杨树诚在蚌埠着手重整旧业。面临资金匮乏的严重困难,复业心切的杨树诚曾多次接洽在蚌独家营业的安徽省地方银行,申请借贷,均没有结果。这时安徽地方银行总经理张文嵩因事来蚌,得知宝兴厂厂主杨树诚几次来该行寻求贷款,觉得可以加以利用。于是在张文嵩的威逼利诱和自身生命财产都朝不保夕的情况下,杨树诚只得以如履薄冰的心情,走上一条充满风险的“合作”道路,合资成立大淮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开张后,担任董事长的张文嵩,就利用大淮资本做起文章。他在蚌埠办了一个“万诚盐号”,经营食盐运销业务。张文嵩经常以大淮董事长身份,差遣大淮公司职员无偿为“万诚盐号”办事。“万诚”资金短缺时,张文嵩便利用职权将“大淮”的流动资金供盐号调用。大淮公司的流动资金被大量抽去后,公司的业务受到了很大影响。到1948年初,大淮公司经营日有亏累,甚至不得不动用徐蚌四厂的生产盈余来贴补其亏损,这时大淮的业务实际上业已停顿,9月,大淮公司最终解体。从大淮公司自合组到结束的过程来看,新桂系一些人在抗战胜利后,利用接收名义,以“合组”的形式压榨民族资本,给蚌埠面粉工业带来了惨重的损失。

  大淮公司解体后,杨树诚在重振厂务中,决定将自己独资创办的蚌埠宝兴面粉厂改组为宝兴面粉无限公司,并于1948年10月,拿到经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审核后发的执照。随后,淮海战起,严峻形势下,杨树诚仍在不断筹划如何发展自己的工厂,设想将来把建在徐蚌的四个厂集中管理,在上海设立总管理处,由自己亲自主持。同时,还打算再召集苏籍工程师罗德可夫,将植物油厂未完成安装的机器设备重新设计安装,了却自己用先进炼油技术生产植物油的夙愿。

  与此同时,这里还上演了一场鲜为人知的生死谍变。为策反驻扎在蚌埠、司令部设在宝兴面粉厂的国民党第八兵团刘汝明部,共产党人周镐等三人冒险入城,不料因刘汝明诈降而被捕关押于此,稍后即被押送南京保密局看守所,后牺牲在雨花台。

1949年前后:护厂支前迎接曙光

  淮海战场的炮声敲响了国民党统治的丧钟,驻蚌埠的国民党军第六兵团李延年部、第八兵团刘汝明部惶惶不可终日。为使全市在解放过程中免受大的破坏和损失,蚌埠市区的中共秘密组织在中共江淮区委、中共蚌埠工委(东南办事处)的组织领导下,广泛收集情报,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护厂、护市斗争。早在1930年中共长淮特委(中共蚌埠特委)成立以后,就把目光投注到了蚌埠宝兴面粉厂,并建立起工会组织,开展工人运动、维护工人利益。这时,宝兴面粉厂工会在中共秘密组织的领导下也开展了护厂斗争,所以到1949年1月20日人民解放军占领蚌埠时,宝兴面粉厂没有受到任何损失。

  蚌埠作为津浦重镇,南北通达,解放后立即成为“大军南下跳板、渡江支前基地”,担负起支援渡江作战前线的重任。3月9日,宝兴面粉厂正式复工,蚌埠市军管会专门派出人员加强党组织力量,迅速恢复生产支援大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宝兴面粉厂还制定了支前立功条例,把人员分为生产和支前两部分,分别为165人、200余人。生产职工自觉加班加点、改进操作规程,在20天内,运粮1726吨,生产高粱面190吨、小麦面180吨、麸子200吨。4月27日,为了庆祝南京解放,该厂职工自动发起献义务工1天,折合华中币6.6亿元。隶属于宝兴面粉厂的宝兴植物油厂,在停产11年后也于5月2日正式复工,通过技术改造,每天可加工黄豆10752公斤。

  随着上海的解放,杨树诚目睹了人民政府为民爱民的所作所为,并且得到了华东局皖北行政区的召见,向他征询淮海地区工业发展的意见。杨树诚十分感动,认为这在新中国成立前是不可思议的事,觉得只有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他所兴办的实业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民族工业才有可能得到振兴。

改为国营后:勋章累累再度辉煌

  1950年,蚌埠宝兴面粉厂改为国营,后更名为蚌埠面粉厂。1964年5月,新建制粉大楼竣工投产,技术装备也有了较大改进,成为全国第一家采用新型风运制粉运行系统的厂家。1981年扩建精粉车间,拥有五层制粉大楼,日产面粉16800袋(每袋25公斤)。自1950年至198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549.7万元,实现利税2999.1万元。1985年,在蚌埠市创最佳经济效益竞赛中获“金杯奖”,并被评为全国商业和粮食系统的先进单位。

  1986年以来,蚌埠面粉厂先后多次被评为省、商业部优秀设备管理优秀单位,全省粮油食品工业文明生产企业等称号。蚌埠面粉厂生产的“大钱牌”特制一等粉、标准粉多次荣获商业部系统优质产品奖。1990年,蚌埠面粉厂获评省“双创”劳动竞赛夺魁单位。1992年蚌埠面粉厂获全省劳动竞赛最佳经济效益企业称号。1994年,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大潮中,蚌埠面粉厂与香港荣观有限公司合资,再次更名为宝兴面粉有限公司。1998年,蚌埠宝兴面粉有限公司的“大钱牌”特一粉获得省粮食局、省食品工业协会评审的首批“安徽粮油畅销产品”称号,并获得安徽省质量管理奖。

  从旧的民族工业到新的国营面粉厂,20世纪50年代直至90年代,蚌埠宝兴生产的“大钱牌”面粉畅销全国。然而,时代在飞速发展,工业现代化、科技化、集约化日新月异,老工业企业宝兴厂在经历了改制、合资重组、退市之后,最终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自1928年以来,虽历尽沧桑,但蚌埠宝兴面粉厂依然屹立在淮河岸边,见证着蚌埠这片土地的风云变幻和发展历程。昔日的辉煌已载入史册,成为老一辈蚌埠人的记忆。2010年,作为蚌埠市唯一民国工业历史遗存,蚌埠宝兴面粉厂旧址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如今,它被改造成蚌山区图书馆,又将成为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教育一代代蚌埠人铭记历史、自强不息,并将继续见证蚌埠的美好未来。

  《江淮文史》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