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传真
媒体传真

蚌埠十七学子“援黑”抗日记

发布时间:2023-03-13 16:53 来源:宣传教育科 作者:张在兵 阅读次数:次 

1931年,日本关东军蓄意策划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悍然侵占我东北三省,激起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此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开启了14年的浴血奋战。当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消息传到安徽之后,有一群尚在中学读书的热血青年,他们成立抗日救国会,组成义勇军援黑队,决心奔赴黑龙江抗日前线杀敌,以实际行动救亡图存。

90多年过去了,蚌埠市档案馆还珍藏着一本《江淮中学第一届校刊》,记录着那段热血历史,那些青年的容颜和风采。

 

档案为凭 见证历史

1933年,蚌埠市江淮中学编印了第一届校刊,专题记录了1931年江淮中学的这次抗日运动。

九一八事变的消息,藉着无线电收音机,很迅速的传遍了全校,在青年们心中潜伏着的烈焰,马上高度地燃烧起来。他们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眠,甚至于忘了学校的规则而不上课,只互相地询问,我们该怎么办……终于在三日以后,抗日救国会成立了,一星期后,义勇军也组织了……马占山将军惨败的第二天,消息传来,全校愤恨!义勇军全体立欲北上援黑……终于十一月二十二日,秘密出发……

11月23日一早,江淮中学义勇军“援黑队”抵达济南车站。济南各报记者纷纷到车上采访。11月24日,抵达北平(今北京市),新闻界记者专访了“援黑队”同学,《中央日报》《大公报》《新天津》《天津商报》《天津日报》《华北日报》《申报》《北平晨刊》等多家报纸均刊发蚌埠江淮中学“援黑队”的消息。11月26日、11月30日、12月1日的《华北日报》分别以《是好男儿 沪蚌学生纷来平 拟赴黑投效报国 俟向副张请愿后即首途》《江淮学生壮气冲霄 将徒步赴黑死生不计 学校当局派员来平照料》《江淮学生赴黑心切 昨日启程未果》为题进行了报道。11月30日《北平晨报》“教育界”栏目头条《江淮勇奋斗到底——置死于不顾决即赴黑,局派员来平也详实记录了当时的情形:

 

蚌埠江准中学义勇军援队,自二十四日抵平后,即于前外西河沿高升店,于二十六日晋谒张副司令。该校史地教员王子宜,昨日赶来北平照料。记者昨往访该队队员周崇级,据谈:该队情形如下:本队队员,自二十二日秘密组织后,二十二日下午三时,即然离校,时全校同学尚不知晓,人除随身衣服外,仅银元数元,至车站时,站长因此次出发学,均甚年轻,竭力劝阻,全体队员乃大声痛哭,声此次出发之心,站长无法,始允搭车北上……本队以此北来目的未达,决不回,故最近决定于日内,即行出发,由热河、察哈尔转道赴,虽无皮衣,不悉路线,但亦心出发。死于何地,即在地,走到即在何处……惟全队队员已抱定必死之决心,不希望任何援助,亦不过各尽其救国之心而已。十七人之力量十分薄弱,一份的国民之力,且思起中国全体民众之奋起……



1931年11月30日,《北平晨报》对江淮中学学子援黑抗日的报道

 

江淮中学十七勇士“援黑”抗日的悲壮慷慨之举,在当时中国无疑造成了较大的声势,引起了很大反响。一群中学学子何以竟怀有如此炽烈的爱国热情、救国激情?他们热血行动的背后蕴藏着动人的故事?当我们潜入历史的纵深进行钩沉,那些火红的细节至今仍然熠熠生辉。

 

思想洗礼  播下火种

江淮中学今蚌埠第二中学),为蚌埠转运业同业公会发动各转运公司捐资创建,筹办于1928年11月,1929年秋季开学,学生主要来源于本埠及周围各县,是蚌埠第一所开展正规教学的较有影响的私立中学。当年,江淮中学即有了中共地下组织的活动。1930年10,中共长淮特委(蚌埠特委)在蚌埠成立后,非常重视江淮中学的学生运动工作。团特委书记陈育智(陈雨田)、宣传部长汤锦富(刘峰、汤仲良)常到进步学生中间进行革命宣传,发展团员。中共长淮特委机关报《红旗报》也常在同学中间传阅。江淮中学的学生组织在长淮特委的领导下,如饥似渴阅读进步书刊,特别是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最受喜爱。通过新思想启迪学生们初步认识到,青年人要追求真理、要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由于较早接受了党的宣传和领导,江淮中学学生的革命自觉性较强,在学生运动中每每走在前列。

1930年底,在团支部的组织下,江淮中学学生团体“晨曦社”成立,聚了一批爱好文学的同学,在校内晨曦周刊,刊载小说、诗歌,并刊发进步的时论杂文,在师生中很受好评。在“晨曦社”的带动下,学校低年级同学组“曙光社”,出刊曙光周刊。两个刊物,相互砥砺,相互促进,使校园中充满

为了提高学校的声誉,江淮中学从开办时起,就很注意文艺活动,成立了“新剧研究社”“京剧研究社”等社团。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同学演出话剧,常演的剧目有:《到前线去》《英雄与美人》《爸爸妈妈》《大地回春》等。这些社团积极参加社会各种文娱活动,想方设法扩大宣传范围。同学们演唱的歌曲《伏尔加船夫曲》,曾引起较大反响,震撼很多人的

 

国难当头 慨然北上

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消息传到蚌埠们纷纷行动起来,谴责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的侵略战争,要求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抗日政策。江淮中学的学生更是一马当先,学校团员和部分进步学生遵照长淮特委通知迅速行动起来他们走上街头,向市民进行抗日宣传,开展抵制日货活动,发起支援东北义勇军的演剧募捐。9月22日,江淮中学 “抗日救国会”成立。9月26日,江淮中学义勇军成立,自愿参加246人。义勇军请当地驻军派人到校组织军训准备日后奔赴抗日前线杀敌,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11月4日,镇守黑龙江的马占山将军率部孤军浴血抗击日军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国武装抗日的第一枪。北平、南京、上海各报相继报道了马占山将军率部抵抗日军进犯、亟须援助的消息。江淮中学的广大青年学生面对东北沦陷、国亡无日悲惨景象,莫不痛心疾首壮怀激烈。




江淮中学抗日救国会”部分成员合影

进步学生梅芳、周崇、苗秀实、张韬等相聚议论:“中华民族到了危急的生死关头,凡我热血青年,安能咨嗟慨叹于笔砚间乎?是效班超投笔从戎的时候了!”有的同学干脆提议:“与其奔走宣传,不如亲赴前线援助马将军抗日!”这一建议当即得到梅芳等人的赞同。接着,他们又联络各班同学,共同商讨北上“援黑(龙江)”的具体办法,决定即刻组织江淮中学义勇军“援黑队”出发北上,奔赴东北抗日前线,签名参加者多达100余人。大家公推初三同学梅芳援黑队队长,高彩英总务,周崇级、孙尚铨干事并着手进行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11月22日下午3时,参加援黑队的全体同学齐集校园。他们在《别诸同学》一文中写道“我们已经不是最先的战士,但我们的血,却准备着洒在民族解放的路上,为诸位后来的标识”校方闻讯后,立即请来校王佩之进行劝阻,并派人火速通知学生家长前来制止。但援黑队同学主意已定,他们没有听从校方的劝说,结队冲出校门,迎着初冬的寒风直趋火车站,沿途还高呼抗日口号,向市民们申述此行之目的,观者无不为之动容。此时,不少学生家长已闻讯纷纷赶来,与校方人员一道从行进的队伍中拉下了部分学生。及至车站,援黑队成员有梅芳东孙尚铨苗秀实孔繁滋吴玉麟程汝瑞陈志贤房子扬黄传厚高彩瑛管有术周崇级牛广珍章玉山边家泰等17人。

正在当班的火车站长及行车人员得知援黑队同学的目的,看到他们甚为年轻,亦竭力进行劝阻,不让其登车北去。援黑队同学见状,乃放声痛哭:东北沦亡在即,我等岂能袖手旁观!队长梅芳下令,如不放行17人一起卧轨。在梅芳率领下队员们纷纷奔向轨道用肉身阻拦火车开动,异口同声道“不得搭车宁愿碎死轮下。”卧轨请缨,场面壮烈。站长迫于紧急情势,感于热血青年的爱国激情,不得不勉强同意“援黑队”同学的要求,乃与学校及铁路当局协商,答应挂专车一辆,送“援黑队”北上,并电话告知沿途妥为照料。随着一声汽笛长鸣,列车缓缓启行,援黑队17名队员终于踏上了北上的征途。

 

剀切陈辞 张学良接见

江淮中学援黑队17名队员由蚌乘车北上后,经过两天的旅程,于11月24日抵达北平。稍事休息后,几位负责同学即按预定计划于次日赴当地政府机关接洽去东北事宜,同时还派出一些同学到北平各大、中学联系开展援助马占山活动,其余同学留守,负责接待来访的青年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

援黑队抵达的消息,很快在北平传开。各报刊新闻记者闻讯后,立即前往援黑队驻地采访。一些大、中、小学学生也纷纷召开欢迎会。全国学生联合会、东北抗日救国会、冯庸大学、安徽会馆等先后举行招待会,援黑队同学。北平的安徽籍学生发起了为援黑队北上募捐的活动。援黑队同学倍受鼓舞,北上援黑的意愿更坚定。

然而,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我国东北奉行不抵抗依赖国联解决的政策,对全国各地民众的抗日要求,特别是对关内青年学生意欲亲赴东北抗日的举动,是不可能予以支持的。北平市政府派人出面“安抚”援黑队同学,劝其打消继续北上赴东北的意愿、就此南返时,引起援黑队同学强烈不满他们要求面见当时驻节北平的国民政府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张学良将军,请张支持援黑队的行动,并提供去东北前线的便利。

此时,在北平主持军政的张学良面对东北国土几近全部沦丧、千百万同胞惨遭涂炭的残酷现实,正为自己执行了不抵抗主义而悔恨不已。在得知援黑队同学的要求后,既深为这些青年学生的爱国热忱所感动,觉得他们年纪尚轻,还不是上前线杀敌的时候,不能让这些学子就此赴黑,作无代价之牺牲。主意已定,张学良即吩咐副官安排他与援黑队同学见面。

11月26日晚,张学良在位于王府井大街的顺承王府接见了援黑队全体成员。援黑队同学对张将军的接见表示感谢,申述了此次北上赴东北援助马占山抗日的决心,并请求张学良提供以下各项帮助:1.请指导赴黑龙江路线;2.因北地天寒,请接济援黑队成员每人一套皮衣;3.请于本队由平出发后,即以实力援助马占山;4.请后方一致团结,抗日救国。

张学良听后,当即表示:你们有志北上,爱国之心我完全能理解,但赴黑路线,现已断绝,即由陆地经热河步行,至少须两个月时间方能抵达,路途危险,而两个月后的时局不知何种变化,徒劳往返,实属无谓之牺牲。他还说:你们都还很年轻,来日方长,希能即刻回校安心读书,或留平稍待,以候工作。最后,张学良还坦陈了内心苦衷:此次东北失守,国人都责难我不抵抗,事实并非如此,张某决非卖国,而抱定无抵抗主义,亦并非阻碍诸君之爱国,实爱护诸君之爱国,希望各位对此有所体察,暂缓赴黑。由于援黑队同学此时已抱定赴东北前线的决心,所以对张学良这番出于好心的劝告,既不满意也未理会

在张学良接见后陪同谈话的副官反复劝勉“援黑队”队员回校读书。次日,张学良又派一位姓宋的营长前往援黑队住处,送给他们200元钱,但说明这不是给去东北的旅费,仅备零用而已。

 

滞留北平 母校劝归

张学良的出面劝阻,并未能使“援黑队”放弃北上援助马占山的意愿。“援黑队” 在北平住了将近半月,见迟迟没有动静,决定集体整队前往北平火车站,乘车出关北上。此时,母校江淮中学事务主任王子宜也从蚌埠赶到北平,找到援黑队同学,敦劝他们尽快返校。

原来,自援黑队17名成员乘车离蚌后,家长们纷纷到校询问下落,并对校方未能阻止他们北上予以责难。学校迫于压力,于是派人前北平寻觅。校董王佩之还亲笔给援黑队同学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弟等走后,同人均不放心,而以兄为尤甚。弟等离校后,家长纷纷来校质询,兄实无言以对。堂上倚闾,闺中饮泣之情形,从可想见。弟等此行,旨趣固属纯正,而行为未免偏激。暴虎冯河,昔贤不许。途程尚远,资斧无多,偶抱采薪之忧,难免穷途之哭。学校经济困难,弟等夙知。此次王先生北上,殊非易事。即望随同王先生联袂归来,以慰殷望。”王子宜抵平后,也受到了张学良的约见张再次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有责任调队伍援助马占山将军,因交通阻碍,一时难到。江淮学生有愿援助,其志可嘉,并可激励全国青年。但长途大雪,十几名学生实难以走到。幸而前往,成就难言。还望循循善诱,回校完成学业。报国之日,来日方长……”之后,安徽会馆、凤阳会馆(当时蚌埠地属凤阳)的皖籍头面人物亦相继来到援黑队住处,劝返乡。但援黑队同学仍不为所动,并向前来劝说的人表示:此次北来,目的未达,决不回蚌。考虑到由当局提供至东北的交通便利已属不可能,为不拖延时日,经全队同学讨论决定即刻离开北平,由热河中国旧行政区划的省份之一,省会为今承德市、察哈尔中国旧行政区划的省份之一,省会为今张家口市转道赴黑龙江。

 

壮志未酬  挥泪返蚌

援黑队同学离开住处后,即整队往前门车站,准备先由此搭火车出关。此时,车站已预先得知消息,以武装警卫守门,拒不让援黑队同学进站登车。车站负责人声言:“副总司令(指张学良)有令,以锦州情况紧急,不准乘车北去。”“援黑队同学几经交涉,眼见登车继续北上无望,都很激愤,决定徒步出关。在队长梅芳的率领下,全体队员出西直门,步行30里,黄昏时分抵达丰台火车站。时大风雪骤至,援黑队同学被迫暂留丰台,受到了车站铁路员工的悉心照料。因风雪不停,他们滞留丰台连续三日,身上穿的还是从蚌埠出发时所着的夹衣,难以御寒。为摆脱困境,大家决定先由丰台搭车去天津,再设法继续北上。




北平党、工、学各界在丰台火车站送别江淮中学援黑队合影

援黑队天津后,即被国民党天津市党部派人安排住下。当时已是12月份,纷传马占山江桥抗日暂时受挫,连接关内外的交通枢纽锦州已陷于阻塞状态。援黑队同学心急如焚,连日前往天津市国民政府请愿,要求派车送往锦州赴难。这时,母校江淮中学已获悉援黑队同学抵津的消息,于是致函国民党天津市党部,请其协助敦劝同学返校。天津市党部委员曾三省亲往劝说:“目前形势,北上已不可能,君等报国有心,请缨无路,不如暂时返校,读书救国。君等如能同意,一切返校善后事宜,均党部与市政府妥为处理。”“援黑队同学的家长也有追寻而来的,进行劝说。

面对此种形势,援黑队召开了全体成员会议,讨论下一步应如何行动。会上,绝大多数同学都感到事已至此,再难继续北上,只有暂时返校,以后再作计议。次日,在天津市国民政府的安排下援黑队同学以报国之志未酬,挥泪由津登车,南返蚌埠。

 

精神长存  永励后人

蚌埠江淮中学援黑队北上活动历时约一个月时间,虽然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最终未能实现到达东北前线直接援助马占山将军抗日但在民族危亡关头,他们这种不计成败得失,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慨然擎起北上援黑旗帜的壮举,是难能可贵的

他们在北上途中向国人发出了号召“17人力量,虽十分薄弱,但愿尽一份国民之力,且思引起中国全体民众之奋起,继我队而赴国难”振聋发聩,唤起了民众抗日救亡的爱国热情也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开展。他们的行动,充分展现了广大青年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斗争精神。

 (《江淮文史》,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