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传真
媒体传真

文献见丹心 浩气满乾坤

——胡孟晋烈士和相关的珍贵抗战文献

发布时间:2022-06-20 16:03 来源:《江淮文史》2022年第3期 作者:郭照东 阅读次数:次 

胡孟晋1912-1947年,原名永荣,原字晋之,后改孟晋,以字行,生于庐江,幼年随母移居舒城。1934年毕业于安徽省立池州乡村师范,返乡任教并任小学校长。1938年,参加新四军第四支队政治部战地服务团,随部在皖中、皖东地区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7月,任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部秘书,随司令员罗炳辉转战淮南敌后抗日疆场。1940年初,汪道涵到津浦路东创建地方党组织、开辟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曾任中共嘉山县委秘书兼自来桥区委书记。1943年随张恺帆支援皖江抗日根据地,曾任中共(无为)五区工委书记兼组织部长、中共白湖中心县委委员兼宣传部长。抗战胜利后,随新四军第七师北撤至位于今淮安的苏皖边区政府。1947年7月病逝于河北故城,年仅35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批准为革命烈士。

在投身于抗日烽火之际,胡孟晋烈士留下了多份抗战文献资料。其中,保存于蚌埠市档案馆的15封抗战家书尤为珍贵。这些抗战文献,充分展现了胡孟晋烈士在民族危亡时刻拍案而起的英雄情怀,从投身抗日疆场第一线到开展党的秘密斗争的责任担当,在安徽沦陷弃教从戎的决然到思妻念子的铁骨柔情体现了胡孟晋烈士“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和“不做金钱的奴隶”的浩然正气!

“发动千百万民众打鬼子去”

孟晋同志:祝你这次工作胜利!发动千百万民众打鬼子去!1939.3.7赵学兵敬祝赠于全椒大马厂

孟晋同志留念:永远的发扬你的革命意志,永久的保持你的温柔的心境,很快完成着革命的任务!黄钟秀敬礼1939.3.7于全椒马厂

孟晋同志:秉着大无畏的精神去努力工作,为千百万群众的领导者、为民族解放的先锋队,以完成历史的伟大的任务。六安孙天民赠言1939.3.7

……

以上战友寄语见于胡孟晋烈士笔记本这本封面标有手绘五角星、党徽并书写“孟晋于皖东/一九三九·五·于全椒”的笔记本,陈列在位于六安市主城区皖西烈士陵园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虽已无法逐页揭开,却真实记录了他在全椒等地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时那段岁月

因幼年丧父,胡孟晋与其兄胡永林随母亲钟氏移居位于舒城县百神庙钟家畈胡村的外婆家。为了孩子前途,寡母节衣缩食培养他们兄弟读书。8岁时,胡孟晋开始就读于舒城县私立钟家畈白衣庵初级小学。十二三岁时,他考入舒城县立桃溪高级小学。小学毕业后,升入舒城初级中学。该校又称伏虎寺中学,为辛亥革命老人王仁峰创办,学风严谨,思想开放,胡孟晋在这里受到民主革命思潮的启蒙。随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徽省立池州(杏花村)乡村师范学校高级师范班。在校求学期间,学习成绩优秀,曾任校刊编辑。毕业后,胡孟晋回到舒城,在干汊河、百神庙等地创办短期小学,推行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倡导“小先生制”,教授白话文,身体力行革除私塾“读死书,死读书”的陋习。他虽言语不多,但为人正直,乐于助人。

其兄胡永林壮志未酬的军旅生涯对胡孟晋产生了很深影响。在舒城中学求学期间,胡永林与好友结伴至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骑兵科学习,在随叶挺部参加北伐战争期间,曾进军到长江流域。为反对蒋介石叛变革命,他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在回师潮汕失败后返回家乡养病,1931年在舒城病逝。

1938年春夏之间,多路日军大举进犯安徽,实施野蛮轰炸,烧杀淫掠,安徽大部分地区相继沦陷。6月8日,日军占领舒城,舒城县国民政府官员逃之夭夭,而高敬亭率领的新四军第四支队主力已东进皖中地区,广泛发动民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和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目睹舒城沦陷的惨状、回想兄长从军的经历、耳闻新四军的行动,胡孟晋决定放弃维持一家生计的的教书职业,毅然选择了坚决抗战的共产党、新四军。为此,在参加了于伏虎寺中学举办的舒城县游击干部训练班后,胡孟晋与同乡爱国进步青年结伴参加新四军第四支队政治部战地服务团,开始从事民运工作。经战地服务团团长程启文等介绍,1938年10月,胡孟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底前后,胡孟晋任第四支队政治部战地服务团民运队第五组组长,随团长程启文、副团长汪道涵奔赴寿县、肥东、全椒等地。1939年2月18日,战地服务团到达肥东梁园镇。2月22日,战地服务团到达全椒大马厂。在大马厂,战地服务团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团长程启文率领,前往周家岗和滁县珠龙桥等地发动群众,组织人民抗日武装;另一路由副团长汪道涵率领,开赴全椒县城开展统战工作。

分别之际,战友赵学兵、黄钟秀、孙天民在胡孟晋笔记本上留下了真诚的祝愿。

“国之不存家何在?”

    最亲爱的惠呵,我们又要离别了!当你听了离别的声音,或者不高兴吧!亲爱的!谁不愿骨肉的团聚,谁不留恋家庭的甜蜜,要知道国家民族重要,个人前途重要,因此又要别离亲人,而远征他乡了……

畸形发展的中国,教育不普及,人民的知识简单,而妇女尤甚,只要家而不顾国,大难当头,应踊跃赴前线杀敌。而妇女们,阻碍其夫或其子之伟志。希望你将无知识的妇女,组织起来,宣传和教育她们,使伊等知道“皮之不存,毛何附焉?”“国之不存家何在?”使她们不致含泪终日,倚门遥望前线上的夫、子早日归来呢!(望胜利归来)

惠,最亲爱的人,你是妇女中的先进者,对于我这次的外出,请不要依恋。要知道你爱人的走,不是故意抛弃你,而是为着革命,为着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的啊!

家庭经济之困难,生活之痛苦,我是深知的。要革命成功,须经过困难艰苦的阶段,当此环境中是要立定脚跟,具坚强之意志,任何之外诱,不可动摇的。“国危见忠臣”,在困难中锻炼成真正的革命者啊!

……

最亲爱的人!你不要太念我,你的厚情我是知道的,我不是个薄情的人,请你放心,决不辜负你的热情呵!

在外的我,身体自知珍重,一切当知留心,请你安心在乡努力妇女解放的事业成为女英雄,我在外对革命之伟业亦更加努力呵!别了!别了!

此致

敬礼

廿八·十一·廿八群于舒百

这封节选的家书《辞别书》写于1939年11月,地点为安徽省舒城县百神庙。此前,作者胡孟晋奉命自津浦路东敌后抗日前线返回家乡,开展党的秘密斗争。在结束与亲人两个月团聚即将归队之际,他化名“群”,书写此信与妻子张惠告别,抒发对妻子和家中的关切,以“舍小家,顾大家”的道理与妻子并肩抗战








胡孟晋烈士抗战家书《辞别书》《吉祥致静兄书》《代张轼致母亲书》

张惠出生于教育世家,虽没正式进过学堂,但受家庭影响粗通文化,相于同龄女子,她具有更强烈的英雄情结,从小就知道文天祥、岳飞的故事。因此,胡孟晋辞去养家糊口的教师职业抛妻别子毅然参加新四军时,张惠予以积极支持。

正因为如此,胡孟晋对妻子寄予更高的期望在探亲期间,他利用难得而短暂的相聚时光,为妻子撰写了《妇女抗敌协会讲演词》和《讲演注意事项》,鼓励和支持妻子勇敢走出家门,参加妇女抗敌协会的各项工作,以组织动员更多的抗日力量,将日本侵略者早日赶出中国。

张惠没有辜负丈夫的期望,她在家乡积极投身于“妇女抗敌协会”的组织工作,为地方抗战奔走呼号。胡孟晋烈士逝世后,她集中精力将几个孩子都抚养成才,2014年以百岁高龄仙逝。

“因为生意很忙,没有回信”

静兄惠鉴:回信写:无为县洪家巷□□□

前次你来信我已收到,因为生意很忙,没有回信,请你原谅。我在这里一切甚好,请勿念。据传云立煌又失守,这话实否?又传□□广西军与中央军开火,省主席易人,这话实否?你地有无广西军?一切情形请告知。

双母亲均康安否?二小孩好否?门口亲属统祈问安。敬祝

春□

                                                                      小弟 吉祥

这封家书未标出年份,据日军进犯立煌今金寨判定,应写于1943年4月14日农历三月初十。“静”为作者胡孟晋之妻张惠的化名,署名“吉祥”为胡孟晋的化名。胡孟晋参加新四军后,尤其是皖南事变后,鉴于新四军亲属常常受到国民党顽固势力迫害的现实,来往家书署名被迫采用不同的化名。“兄”“小弟”分为尊称、谦辞。“生意”,系暗语,指作者在皖江参加的敌后抗日斗争。

为坚持皖江地区的敌后抗日斗争,巩固和发展以无为为中心的皖江抗日民主根据地,1942年冬,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由淮南区党委抽调部分干部支援皖江。为此,1943,张恺帆率领胡孟晋等六七十名淮南抗日根据地军政干部调往皖江,在巢湖以东地区巢湖、无为、庐江、桐城边区开辟新区。

巢湖以东地区是皖江抗日根据地通向皖西大别山的门户,同日、伪、顽的斗争极为复杂在这种险恶紧张的“三角”斗争环境中,胡孟晋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白天周旋、奔波在乡间,夜晚则召集党组织负责人研究布置工作,坚定机智地坚持这一地区的抗日斗争,协助新四军第七师打退了日伪军和顽固派的一次又一次进攻,取得了横山大捷的胜利,为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出了重要贡献。

“生意很忙”透视出作者在险恶环境下长期超负荷坚持工作的状态,但铁骨也有柔情时。尽管回信无法及时且仅为寥寥数语,仍在家书中问候“双母亲母亲、岳母均康安否”、牵挂“二小孩长子胡德新、次子胡勋好否”和“门口亲属统祈问安”,但在送上“我在这里一切甚好”宽慰妻子时,胡孟晋却隐瞒了因“生意很忙”而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已染上肺病的事实。

“国运好转、民解倒悬”

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顷奉大人八月中旬一札,敬悉一切。所言亢哥已逝与楣姐信息□,至于促男归舒,诚令男苦思久矣。溯自离乡六七年,虽乐得个人自敷,然并未习得任何技能,又何颜以持撑家务?何况乎近年来病魔纠缠贱身,要等待国运好转、民解倒悬的年头。然为期已不在远了。近阅报载,意国已无条件投降了,日军末日想亦可见。胜利时间迫近,不独国家幸运,亦即我家之幸运,惟请大人等不可过急。

敬请康安

                                                                  张崇栻谨上

              十·十五

这封家书写于1944年,为胡孟晋借弟、战友张轼张崇栻张实之名写给岳母即张轼母亲,地点在皖江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无为。

作者为弟代写这封家信的原因有:一是迫于国民党地方顽固派责令新四军亲属回家“自首”的压力;二是岳母长子张亢张悔龙病故,她急盼参军在外的四子张轼返家“持撑家务”;三是老人只知道受女婿胡孟晋的影响,四子也参加了新四军,但并不知晓胡孟晋已由淮南地区转战于第七师活动的中心区无为,而张轼随由新四军第五支队改编而成的新四军第二师仍战斗在津浦路西定远,遂信胡孟晋转张轼。为了应付国民党地方顽固派以及减轻老人的思儿之苦,胡孟晋假借弟之名代写了这封回信。

胡孟晋代笔的这封家书,说理充分,情理兼融。信中,先是以“并未习得任何技能”,且“病魔纠缠贱身”等托词为由,婉言拒绝了母亲“促男归舒”以回家“持撑家务”的要求。为了慰望眼欲穿的母亲,信中预告儿子回乡的日子“为期已不在远了”。因为“近阅报载”,在欧洲反法西斯战场,“意国意大利已无条件投降了”,在东方抗日主战场中国的“日军末日想亦可见”,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时间迫近”,这“不独国家幸运,亦即我家之幸运”,给母亲捎去了“不可过急”的丝丝安慰。

信中,“国运好转、民解倒悬”令人振奋,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充满了必胜信心,更抒发了作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憧憬新中国诞生的雄心壮志!

时隔60年后的2004年,张轼首次见到这封署名自己的家书,老人感慨万千,毫不迟疑地说道:“这是胡孟晋按照革命的精神给我母亲写的信。这封信写得好!”

马革裹尸  魂归故乡

张实同志:

  日前收到你给胡孟晋同志的信,知道你尚不知胡同志病逝的消息,故特奉告。胡同志自来黄河大队后,因身体不好,一直是在休养中。但因由山东撤至冀南,辗转行军三月,对他身体影响很大。以后虽在去年四月间安定休息下来,继续休养,但胡同志病体只有加重,因为他是老肺病,一时不能恢复健康,后于去年七月二十二日病死。特此告知。

  敬礼

                                                         黄河大队组织科4.17

这封公函写于1948年,为黄河大队对张实张轼询问胡孟晋情况的复函。

1946年,国民党军围攻中原解放区和进攻苏皖边区,形势日趋紧张,生活异常艰苦,此时,胡孟晋被任命为边区政府教育厅(一说民政厅)干部科科长,兼边区政府直属机关党总支书记。他的肺病逐渐加重,但仍顽强坚持带病为党工作。同年9月,国民党军大举进犯苏皖边区首府清江,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边区政府后方机关决定北撤,并组建“黄河大队”,以组织边区政府年老体弱干部、民主人士以及妇女儿童转移,胡孟晋随之抱病辗转于苏北阜宁、鲁中沂水、冀南故城等地。因居无定所、缺医少药,胡孟晋1947年7月22日在故城与世长辞,年仅35岁。

胡孟晋亲人对此一无所知,张实在致函多位战友予以查询后,等来的却是黄河大队告知的噩耗。时在山东养病的张实不忍心告诉姐姐张惠,直到舒城解放后才不得不登门婉转说明实情。

望眼欲穿祈盼丈夫归来的张惠闻讯后,悲痛欲绝,搂着三个孩子抱头痛哭。冷静下来后,与丈夫的一幕幕恩爱往事涌上心头,她不忍心丈夫幽魂孤悬异乡,决心克服一切困难赴河北故城,把丈夫遗骨迁回家乡朝夕相伴。为此,她几次找到舒城县人民政府县长杨震恳请予以帮助。时为解放初期,当时规定,烈士原则上在牺牲地就地安葬。面对张惠的请求,杨县长为她忠贞不渝的精神所感动,遂破例签发《证明书》:

  兹有本县南港区百胜乡(今百神庙镇)烈属张惠偕弟张杰两人数次要求,坚决要去河北省故城县郑家口响沟村搬运烈士胡孟晋灵柩,仅携随身行李及少数路费,途经蚌埠、徐州、兖州、济南、德州等地,希我沿途军政民众团体机查验放行,如有困难亦请给予酌情照顾。为感!

    右给烈属张惠等执

                              县长  杨震(印)

一九五零年十一月十日

秉性坚强、处事果断的张惠怀揣着《证明书》,与五弟张杰风餐露宿,长途跋涉,找到胡孟晋烈士墓地,用一床棉被千里迢迢丈夫遗骨迁回家乡舒城。舒城县人民政府将胡孟晋烈士遗骸重新装殓后,安葬在其家乡钟家畈,并以舒城县人民政府名义立碑“胡孟晋烈士之墓”,胡孟晋烈士魂归故土。

“这是我最珍爱的东西”

睹物思人。一家团圆的其乐融融时光定格在了共同在无为生活的日子里。由淮南转移至皖江后,无为离家乡舒城不远了,1944年秋,胡孟晋派交通员接张惠母子到无为“探亲”。时仅七八岁的胡孟晋长子胡德新在这里留下父亲总是忙忙碌碌的永恒记忆:每每看他一身农民打扮,清早拎着底部放手枪的篮子,步履匆匆走出家门,天黑回来后或是在油灯下写写画画,或是与来人围坐在一起谈论着。在无为,张惠发挥善于发动群众的特点,常常走村串户,协助丈夫开展群众动员工作。抗战胜利前夕,她依依不舍告别丈夫返回舒城,但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次离别竟然成为永别。

内战全面爆发后,因胡孟晋参加新四军,舒城国民党基层政权人员三番五次登门威胁、恐吓张惠母子,声称不胡孟晋回来“自首”全家性命难保。家乡无法安身,张惠用牛皮纸把丈夫书写的家书裹好塞入墙缝中,被迫抱着尚在襁褓中的三子,拉着大一点的老大、老二投亲靠友,因受到“通匪检举、五户联保”的震慑,她不忍心麻烦甚至连累亲戚,只好带着三个幼小的孩子四处流浪靠给富裕人家打零工挣钱维持基本生计,就是这样,一处也不能久待,担心被人怀疑而被检举出来,张惠只能干几天活就走,她在艰难中顽强坚持,盼望丈夫归来一起分担

与丈夫离别后,丈夫留给张惠的家书,成为最宝贵的精神慰藉,她始终小心翼翼地在家中不同的地方安葬好已阴阳相隔的丈夫,夜深人静之际,张惠不时取出家书重温,与丈夫进行心灵交流。她把这些家书集中到一起,用纸袋装好,并珍重地写下“这是我最珍爱的东西”几个字,将此小包裹置于木箱底部。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响应各地各部门征集革命文物的通知,张惠曾将胡孟晋烈士多件遗物无偿捐出,其中有胡孟晋日记、胡孟晋笔记本以及保存的抗日根据地文献等。2021年,笔者在摄制文献纪录片《烽火家书》时,仍有幸见到了幸存下来的部分文献,除前文提到的收藏于六安市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的胡孟晋烈士笔记本外,还有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档案局、档案馆主办的“建党百年  初心如磐——长三角红色档案珍品展”中展出的小册子《津浦路东苏皖边区抗日民主政府一年来施政工作总报告》。此件为邓子恢著,共80页,抗敌出版社出版,1941年4月24日印行,封面有“胡孟晋”签名,并加盖“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方形印章、标有“胡孟晋烈士藏书之一”,系研究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重要文献资料,现藏于安徽省档案馆。张惠在大方捐赠的同时,对见证他们夫妻真情实感的家书却始终守口如瓶,秘不示人,连她的孩子对此也一无所知。

2004年11月,张惠90周岁之际,其四弟张轼自安庆赶至蚌埠祝贺。临别之际,张惠将“这是我最珍爱的东西”的小包裹郑重地交给弟弟张轼张轼随即对家书予以通读、分类,并发表《信念与真情的见证——〈胡孟晋烈士抗战家书〉简介》一文。重见天日的胡孟晋烈士抗战家书,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此后,《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报》《半月谈内部版》《中国经济时报》等国家级媒体纷纷予以宣传报道,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

考虑到新四军老战士张轼已高龄,胡孟晋烈士亲属委托笔者这些珍贵抗战家书进行全面整理、勘注工作为此笔者对家书进行逐页标记、扫描、识读、注释、配图,选编部分媒体文章,并约请新四军老战士、胡孟晋烈士战友、曾任蚌埠市委书记的安徽省政协原副主席丁继哲为之作序,于2009年内刊编印《胡孟晋烈士抗战家书》一书  

烈士精神  丰碑永驻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天各一方间鸿雁传情的烽火家书,勾勒出了亲情背后的时代风貌,映射了其他载体难以传达的历史场景。胡孟晋烈士抗战家书是不可多得的革命文物、珍贵的文献史料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教科书、“营养剂”,仅中央电视台就于2005年、2015年、2018年三次在专题节目中重点介绍,对推动宣传胡孟晋烈士事迹和胡孟晋烈士家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8年4月5日(清明节)20时,央视综合频道(CCTV1大型人文艺术类栏目《信·中国》播出第五期。胡孟晋烈士家书特邀“信使”演员吴京、胡孟晋烈士长子胡德新,讲述了胡孟晋烈士事迹、家书的写作背景、幕后抗战往事,叙述了家书珍藏的曲折过程,解读了红色家书重见天日、《胡孟晋烈士抗战家书》编印以及对烈士后人产生深刻影响的感人故事,让观众在“书信的历史”里看到了共产党人的人性之光。

央视在黄金时间播出后,胡孟晋烈士及其抗战家书走进千家万户,再次在观众中产生了广泛共鸣,产生了轰动效应,读者、媒体、科研机构纷纷索要家书资料。安徽人民出版社获悉后,提出把该书作为重点选题申报并编辑成精品图书推出。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在《胡孟晋烈士抗战家书》的基础上,2018年11月,增订版鸿雁家国情——胡孟晋烈士抗战家书》一书出版发行。这次增订对2009年书稿进行了全面校订,新增了2009年以来《光明日报》等部分主流媒体刊载或播出的24篇文稿,同时为全部文稿选配图片,做到图文并茂。2020年,《鸿雁家国情——胡孟晋烈士抗战家书》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列入“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予以推介,当年曾两次加印。

2021年,在庆祝建党百年的日子里,多家主流全媒体再次聚焦家书。6月、8月,安徽电视台分别播出《胡孟晋致妻家书:见证烽火爱情的坚贞模样》和《15封抗战家书:见证烈士家国情怀》上、中、下3集。其中,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新华网客户端等对前者予以转发,“七一”前后还在安徽省行政中心一楼大屏循环播放。




文献纪录片《烽火家书》光盘

2021年9月18日,由中共蚌埠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档案馆)、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摄制的文献纪录片《烽火家书》在蚌埠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首映,这部时长20多分钟的蚌埠市庆祝建党百年献礼之作在代表中产生强烈反响,随即登陆安徽学习强国并在全市爱教基地循环播映。正能量产生了无限量,好声音奏成了最强音。

份份文献,字字丹心;烈士精神,永照后人。

 

(《江淮文史》,202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