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传真
媒体传真

百岁新四军女战士杨寒在抗战中

发布时间:2021-12-17 10:13 来源:《云岭》2021年第4期 作者:郭照东 阅读次数:次 

编者按: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郭照东撰写的《百岁新四军女战士杨寒在抗战中》一文刊登在《云岭》2021年第4期。现予以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盛夏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日子里,笔者登门拜访了与党同龄的百岁新四军老战士杨寒老人。走进屋内,老人手持放大镜正饶有兴味地阅读报刊。老人身体康健、精神矍铄,闻讯笔者探访她十几岁就寻找、加入党组织,并由此参加新四军走上革命的历程,老人打开了话匣子,与我们分享起缘于抗战烽火岁月的非凡人生……

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到党组织

杨寒,生于192111月,河南新野县人。抗战全面爆发之前,新野已有党的活动。她就读的小学于洗尘老师就是地下党员(后来知晓)。于老师经常给学生们读进步文章、讲革命故事,进行思想教育。一个星期天,他带杨寒姐弟到校外散步时,直白地告诉他们共产党领导下,没有穷富、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穷人就是要打倒帝国主义,不再受外国人侵略,“朱、毛”就是共产党、红军的领袖朱德与毛泽东,这使杨寒对共产党、红军产生了无限向往。

1935年夏,杨寒考入河南开封北仓私立女子中学。当年冬,开封学生声援一二·九运动,杨寒和北仓女中同学参加游行示威,她们在冰天雪地中参加卧轨,要求派代表去南京谈判。这是她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西安事变事变后,杨寒留校与同学编印“新文字”小报,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并自告奋勇担任义务通信员,她冒着冰雪将报纸暗中送到有关单位和个人手中。

杨寒深受姐姐加入山西牺盟会决死队并由此走上革命道路的的影响。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很快就踏进了河南。目睹家乡人民惨遭蹂躏和国民政府的软弱无能,她清醒地意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劳苦大众,并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党组织、加入共产党。1937年九十月,开封告急,学校纷纷停课,准备迁移,同学们纷纷自找门路,有的投奔抗日救亡组织。杨寒借口回家,悄悄地到父亲任职的学校会计处,从父亲的工资中支取20元钱赶到南阳,踏上了寻找党组织的道路。

在南阳,她找到正在平津流亡同学会所属话剧团参加演出的北京进步大学生郭玉璋,他说:“现在局势混乱,无法去陕北或武汉,等将来有人去再说,你可以先参加这里的剧团等待机会。”如此,杨寒成为该剧团的一名成员。剧团是地下党领导的,因演出进步剧目不久就被强行解散。团长郭以清秘密告诉杨寒:“我送你们到红军那里去,但要绝对保守秘密。”她喜出望外,高兴万分,和几位剧团进步成员前往桐柏山区。途中,在中共秘密党员安排下,交通员一站一站地接力护送,他们终于穿过层层封锁线,于193813日赶到桐柏山红军游击队驻地河南省泌阳县焦竹园,杨寒实现了第一个愿望——参加红军。

敌后烽火:脚穿草鞋东进安徽

党领导的红军、游击队陆续整编成八路军、新四军后,19382月,桐柏山红军游击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团长周骏鸣。八团改编后,除组织部分战士作为留守处人员外,开始动员大部分战士上前方,奔赴敌后参加抗日游击战争。

战士们听到上前线的喜讯后欣喜若狂,纷纷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加,住在医院的伤病员也不甘落后。当时,杨寒也找团长周骏鸣,坚决要求上前线。团长周骏鸣见她是女同志、年龄小、个子不高,对她开起了玩笑:“上前方可没有马骑啊!跑不动可不许哭呀!”杨寒严肃地回应道:“既然参加革命就不怕苦,还不怕死呢,怕苦、怕死就不参加革命!”

随即,八团开到信阳邢集整训练兵。春季整训后,团长周骏鸣率八团1300余人从邢集出发,向安徽敌后挺进。此时,该团新兵多,装备简陋,没有机枪,枪支均系土造,每个战士只有几粒子弹,有的战士只好扛长矛或大刀。没有军装就穿长袍、短褂,每天每人菜金一角五分,官兵平等。即便如此,八团对宣传工作依然很重视,杨寒成为新成立的宣传队仅有的一名女战士。写标语口号用的是石灰水、锅烟灰,笔用麻或高粱刷把子,蘸水后在墙上书写。每天行军,作为前卫的宣传队,通过演出、刷标语等形式向沿途的群众开展宣传,同时还要教唱歌、当拉拉队,几天下来脚上布满了水泡,疼痛难忍,途中休息时既不愿站又不敢坐,因为坐下就站不起来,年轻的杨寒还是硬生生地坚持了下来。

经过罗山、潢川、商城等地,4月中旬,八团在皖西立煌 (今金寨县)与坚持在大别山斗争的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率领的第七、第九团会师。随后,四支队继续东进皖中敌后,当月移驻舒城县韦家大屋。在这里,杨寒实现了第二个愿望——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6月,八团首次和日军交锋。一天,驻扎合肥的部分日军沿舒(城)桐(城)公路向安庆方向推进,该团第一、第二营在大小关之间公路两侧选择有利地形打埋伏,打得这股骄横的日军措手不及,不仅取得了胜利,还生俘日军一人,但排长王文山光荣牺牲。之后的半年多时间,八团多次和日伪军发生遭遇战。

八九月间,八团移驻巢县(今巢湖市)夏阁镇附近时,又与一股日军遭遇。战斗中,战士们先用枪击,后与之展开肉搏战。因为没有有利地形作掩护,战士们虽非常勇猛,但特务连连长储学忠和年仅15岁的战士赵艮多壮烈牺牲。

九十月间,杨寒随一营攻打合肥南部的刘家圩子汉奸刘孟一部。他们借着夜色掩护,在圩子外围埋伏好,她与一名新战士站在一连连长毛世昌身边。黎明前,连长毛世昌发出进攻指令,因伪军毫无准备,圩子很快被打开。经清点,除少数伪军趁混乱逃跑外,大部分成为俘虏,汉奸刘孟一被活捉。

1939219日是农历春节,这天大清早,驻扎合肥的日军企图趁机偷袭八团驻地东山口,妄图“包饺子”。发现敌情后,八团立即投入战斗,凭借简陋的武器与敌人激战一整天,几次打退敌人进攻,双方呈胶着状态。日军见伤亡较大,不敢冒进,只得无可奈何地退回合肥。此仗,日军用骡马驮回死伤的七八十人,八团伤亡30多人。

由于四支队纪律严明,坚决打击日伪军,对百姓秋毫无犯,所以深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一些爱国青年纷纷要求参加新四军,过去流传的“好儿不当兵,好铁不打钉”,被老百姓改为“好儿要当兵,好铁要打钉,打成大刀亮晶晶,鬼子见了心胆惊”,“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队伍在不断得到壮大的同时,八团宣传队也扩大为服务团,樊西曼任团长,杨寒和服务团在庐江、无为的盛家桥、开成桥等地的演出,鼓舞了百姓的抗战斗志,受到了群众的交口称赞。19395月,服务团在安子集演出时,叶挺军长到场观看并予以鼓励。

淮南建“家”:少奇报告开花结果

为深入发动群众和组织开展党的秘密斗争,1939年初,杨寒主动要求离开部队到滁县章广集中心区担任区委委员。在这里,她曾开展过宣传工作、民运工作,情况较为熟悉。

1939年冬,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从淮北到淮南敌后抗日第一线,传达贯彻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杨寒以章广集中心区区委委员的身份,有幸两次聆听了刘少奇的报告。

刘少奇第一次报告的主题是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壮大革命武装力量。会上,他强调,要破除“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思想禁锢,创造性地学习贯彻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广泛地建立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他形象地比喻道:“当兵有枪,也要有‘家’呀!”“家”就是抗日民主根据地。这次报告成为新四军坚持安徽敌后抗战的转折点。

1940年初,杨寒第二次聆听了刘少奇报告,这次报告的重点是做一个好党员,建立一个好的党,这对加强淮南抗日根据地党的建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刘少奇的两次重要报告,让大家如梦初醒,思想上得到了解放。遵照刘少奇的指示,新四军第五支队开始放手建立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深受启发的杨寒和章广集中心区委,贯彻刘少奇的指示精神,深入发动群众开展夺权斗争,迅速建立了滁县第一个区政府——章广区抗日民主政府。在章广区的带动和影响下,周家岗区抗日民主政府也随即建立。继而,淮南津浦铁路路西、路东地区各县抗日民主政府相继成立,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党的建设、武装建设、文化建设、群团建设都如火如荼地普遍开展起来,不仅“家”的问题得到解决,还有力支援了半塔保卫战等取得胜利,进而推动了路西、路东根据地连成一片,标志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正式成立。

巩固淮宝:洪泽湖畔枪林弹雨

19404月,杨寒调至位于津浦铁路东、洪泽湖南岸的盱眙县马坝区工作。这里是连接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的交通要道,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淮南路东8个县抗日根据地建立后,由于暂时还实行原来的保甲制度,国民党顽固派和地方顽固势力蠢蠢欲动,伺机卷土重来,致使根据地不够稳定。6月,根据地的各个县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武装叛乱暴动,对新生的抗日民主政权产生严重威胁。

小刀会在淮宝地区很有影响力,为影响根据地稳定的地方顽固势力。小刀会的头目以“刀枪不入”蛊惑普通百姓,吸纳信众。由于被灌输了“刀枪不入”的思想,小刀会员战斗时往往不听劝告,中魔般盲目地冲冲杀杀,对根据地稳定造成威胁。因小刀会的底层信众也是普通百姓,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认为,不能像打击日伪军对待小刀会。为此,他决定在政治攻势效果不大的情况下,采取“梅花桩”战术应对小刀会的冲击,即第一排战士趴下,中排跪下,后排站立,强调只把他们打伤而不打死。小刀会员亲眼目睹自己不能做到“刀枪不入”,顿时就明白自己受到蒙骗而一窝蜂退却,小刀会问题迎刃而解。

国民党顽固派对淮宝地区也虎视眈眈。6月的一天,杨寒在距马坝十几公里的昌和乡帮助工作。当时,正在大通镇的区委书记胡苏光派人给杨寒送信,通报大通镇已遭到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袭击,并约定立即返回区委驻地马坝,应对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

杨寒与胡苏光连夜返回马坝后,进一步获悉大通镇干部罗布、朱捷被韩德勤部抓走后押至江坝关押,泥沛湾干部石力则被活埋。他们分析情况后,认为形势紧张,马坝很可能也会遭受袭击,必须立即做好相应准备。

次日晨5点钟许,密集枪声骤然响起。新四军第五支队政治部主任王善甫发现顽固派向马坝迂回的动向后,立即率一个营兵力越过淮河向马坝增援,并于马坝北边五里塘设伏。王善甫主任带着警卫员站在高处往北观察时被顽固派发现,所幸没被打中。见状,王善甫指挥二营抢占制高点炮楼,以此展开全面反击。战斗中,杨寒和区委负责组织后勤保障工作。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打退了韩德勤部的进攻,马坝转危为安。马坝战斗的胜利,为巩固、发展路东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新四军第四师回师津浦路西根据地前夕的19447月,杨寒被调到淮北根据地工作。在参加收复永城战斗后,杨寒打摆子的老毛病犯了,久治不愈,只好接受首长的意见前往军部。在淮南津浦路东盱眙县黄花塘,她一边工作一边进行中医治疗。其间,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领导饶漱石、张云逸、曾山等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让杨寒永远铭记在心。

八年全面抗战烽火,杨寒由一名十几岁女战士逐步成长为基层干部,河南、安徽、江苏的敌后抗战的硝烟常常萦绕在她的心间,2020年、2021年,她不顾期颐高龄,分别回到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地舒城县韦家大屋、参加桐柏山红军游击队之地泌阳县焦竹园,寻访故地、缅怀过去的火热生活┈┈



抗战初期杨寒(前右三)在河南合影



202167日,杨寒接受新华社安徽分社记者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