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传真
媒体传真

中共长淮特委历史功绩述论

发布时间:2021-11-22 15:24 来源:《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作者:郭照东 王可雅 阅读次数:次 

    编辑说明:《中共长淮特委历史功绩述论一文为入选安徽省中共党史学会、淮南师范学院举办的“安徽早期党组织创建暨大学生党史教育学术研讨会”(2021年5月)论文,并刊《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



 隶属于中共江南省委(江苏省委)的中共长淮特委(亦称蚌埠特委),创建于1930年10月,下辖以蚌埠为中心的沿淮两岸13个市、县的党团组织,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安徽建立的领导范围最大、开展活动最活跃的中共地方组织之一。在近两年的时间内,长淮特委加强组织建设,并组织领导了以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为重点的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有力推动了安徽土地革命斗争。更加可贵的是,在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盛行之时,长淮特委在曲折革命实践中,对其造成的危害有了初步的认识。

关键词中共长淮特委;组织建设;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纠“左”

[中图分类号 K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530(2021)04-0008-05

 

一、中共长淮特委的创建

蚌埠地区最早的中共组织——中共蚌埠特别支部创建于1926年1月,为安徽省第一个由产业工人组成的党组织。此后,蚌埠党组织名称几经变更,并先后隶属于中共南京地委、上海区委、安徽省临委、宿县临委、江苏省委。

中共长淮特委(亦称蚌埠特委)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在安徽建立的领导范围最大的党组织之一。长淮特委由中共徐海特委划分而来。

1928年10月,中共徐海蚌特委成立。其中,下辖蚌埠所属各县即宿县(包括今安徽省淮北市及濉溪县)、蚌埠、灵璧、泗县(包括今江苏省泗洪、泗阳县)、五河、凤阳、怀远等地党组织。因徐海蚌团特委和所辖团组织负责人被捕,1929年6月17日,中共江苏省委决定撤销中共徐海蚌特委,其所属各县党组织划归省委直接领导。9月,中共徐海蚌特委重建,继续领导徐州、海州、蚌埠地区党组织。1930年10月初,中共江南省委成立,辖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党组织。10月29日,江南省委决定撤销徐海蚌特委,分别成立中共徐州特委、海州特委、长淮特委(亦称蚌埠特委,机关驻蚌埠)。其中,陈履真任中共长淮特委(蚌埠特委)书记。

长淮特委成立之初,领导蚌埠及其周边的凤阳、定远、盱眙、泗县、灵璧、五河、怀远以及位于蚌埠西北部的寿县、凤台、颍上、阜阳(颍州)等地共13个市、县的党团组织,曾辖中共蚌埠铁路工作委员会、中共蚌埠市工作委员会等2个工委,中共凤阳县委(中心区)、中共盱眙县委(1931年9月在西高庙地区建立)、中共定远县委(1931年8月由吴圩区委改建)、中共寿县县委、中共凤台县委(两度)、中共阜阳县委等6个县委,中共定(远)西特委、中共灵璧独立区委、中共颍上区委等14个区委,中共五河支部等123个支部,约2000名党员。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即1931年1月17日,中共江南省委改组为中共江苏省委,长淮特委隶属于江苏省委领导。1931年3月27日,中共皖北中心县委建立,寿县、凤台、颍上、阜阳等县即从长淮特委划归皖北中心县委领导。

长淮特委成立时,共有委员9人,即陈履真(特委书记)、朱务平(组织部长)、许立民(张淦卿、张干卿,军委书记)和胡汉杰(宣传部长兼特委机关报《红旗报》负责人)、赵立汉(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丁禹畴(丁韵堂、老詹,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耿建华(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刘俊三(秘书长兼青年运动委员会书记)等。其中,陈履真、朱务平、许立民为常委。秦雅芬为特委秘书(陈履真之妻)。

1931年春,长淮特委进行了一次组织调整,撤销胡汉杰特委委员、宣传部长、《红旗报》负责人职务,陈履真兼任宣传部长,刘俊三兼任《红旗报》负责人。5月,各委改为部。6月,陈履真调任中共上海沪东区委书记,朱务平接任长淮特委书记;同时,顾均任特委委员、职工部长,刘平任特委委员、军委书记。8月,团特委建立。

长淮特委机关位于蚌埠二马路仁寿里11号(今龙子湖区东风街道光明街延安一村),这里成为组织发动淮河两岸人民拿起武器,推翻国民党统治,开展土地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

二、中共长淮特委与党的组织建设

加强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

中共长淮特委成立之初,特委书记陈履真、组织部长朱务平等多次前往辖区巡视,了解各地党组织概况,传达中央指示精神,建立党组织联系渠道,进而指导各县根据实际情况,恢复、重建、发展各级党组织,为开展革命斗争进行充分的组织准备。恢复重建阜阳县委,就是长淮特委成立初期重点关注的一项工作。

1929年6月,中共阜阳中心县委成立,辖颍上、凤台、阜阳县委,属中共中央直接领导。因中心县委机关多次变更、交通不时受阻,于1930年7月与中央失去联系。长淮特委成立后,颍上、凤台县委隶属于长淮特委领导,阜阳中心县委实际上指导的党组织仅为阜阳县委1(P136-139)1931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成立后,因故也没有及时与阜阳中心县委取得联系。

鉴于阜阳中心县委与中央失去联系,受中央委托,1931年2月15日,长淮特委在通过的《关于工作路线的检讨及今后工作方针》中提出:“对于外县工作,在代表会议前应将寿州、凤台、凤阳、阜阳及泗州的农民运动、工运、兵运及党的详细情形完全了解,并根据实际情形布置斗争。对于凤台西乡、东乡的斗争应特别注意加紧领导,应建立阜阳与河南苏区的交通关系,改造外县党的成分。”2(P19)为此,陈履真前往凤阳、寿县、凤台、阜阳等地,重点对阜阳中心县委开展实地巡视,并于4月5日报告江苏省委:“阜阳有6(个)月没有和中央及省委发生关系,现在还是十足的立三路线。党的成分非常不好,内中有几个区长及保卫团董,他们自动成立了特委,同志有千多人,七县只有三县有组织。”3](P20-21)

为此,陈履真此次巡视,不仅恢复了阜阳中心县委上下级党组织关系,同时对其进行了组织整顿。因与中央失去联系,1931年初,阜阳党组织与周边豫皖边区几个县党组织自动成立临时特委。陈履真到阜阳巡视时,决定取消未经上级党组织批准成立的临时特委,同时成立隶属于长淮特委的阜阳县委。

与此同时,为加强所辖各县党组织的领导力量,长淮特委先后三次改组凤阳县委,分别派遣陈新然(张曙光、张连川、陈云章)、赵立汉、赵连轩任县委书记,并建立凤阳团县委。长淮特委还陆续派遣武飞(许少声、许绍生)、徐德文到盱眙,协助李桂五建立盱眙县委并筹建武装力量,李桂五、武飞相继担任县委书记,为西高庙农民暴动进行了充分的组织准备。定远吴圩农民暴动失败后,长淮特委派遣凤阳县委书记陈新然任定远县委书记,恢复、发展党团组织和组织开展农民协会工作,先后与秘密党员朱阶平(朱正秦)、吴云汉、方锦忠、李奉三(李敬德)等取得联系,不久就恢复3个党支部,新建了2个党支部4](P182-183)。长淮特委两次领导凤台县委期间,均派员前往改组凤台县委,吴云、廖传泽相继任县委书记。

其间,长淮特委还结合开展士兵运动,派遣秘密党员打入国民革命军,进行策反、瓦解工作。在长淮特委领导下,朱务平安排五河县党组织创建人王亚箴(改名王耀华)等人,打入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十师郜子举部,并建立中共特别支部5(P90-91)

在加强组织建设的同时,长淮特委还注重思想建设等项工作,1930年底,长淮特委创办了特委机关报《红旗报》,“内容应注意本市及外县的工农、兵士、贫民斗争和要求,国民党黄色工会的欺骗,政府军阀的苛捐杂税,红军苏维埃的消息,论文要将党的策略简单说明并联系到日常斗争”。2(P18)《红旗报》在蚌埠升平街不定期出版,每期油印数百份,通过地下交通站送至各地党团组织散发、张贴,先后围绕学习贯彻中共六大精神和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支持抗日救亡运动、宣传中央苏区红军作战胜利予以重点报道。

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的开展,为长淮特委组织发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中共长淮特委与工人运动

随着津浦铁路的开通运营,蚌埠逐渐成为安徽产业工人最为集中的城市。长淮特委非常重视组织发动工人运动。长淮地区产业工人主要集中于蚌埠和位于凤阳县临淮关镇的淮上火柴有限公司。

为使工人斗争更有针对性、广泛性,除产业工人集中的蚌埠铁路系统外,长淮特委还注意深入蚌埠码头、黄包车、汽车、电灯、船舶工人中,体验他们的生存状态,了解他们的迫切要求,组织他们开展斗争。1930年冬至1931年春,特委先后在淮河码头工人和毛巾厂、卷烟厂工人中,发动了增加工资和减少租税的罢工斗争,并取得部分胜利。其间,朱务平组织领导了蚌埠宝兴面粉厂罢工斗争,罢工取得胜利并成立了产业工会组织。特委职工部部长顾均负责在淮河码头和宝兴面粉厂工人中开展工人运动,他通过拜把子、交朋友等方式,组织成立职工夜校、读书班、互济会、拳术团、兄弟团等群众团体,通过阶级教育提高工人觉悟,进而建立赤色工会和党团组织,把工人团结起来进行斗争。

蚌埠黄包车工人群体人数较多,但收入微薄。1931年初,长淮特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赵立汉,以拉黄包车为掩护,开始发动黄包车工人斗争。在获悉税务部门准备增加牌照税和提高出租费后,赵立汉和表现活跃的七八十名黄包车工人决定举行罢工,他们在东游艺场拒绝出车,公开反对增加牌照税及提高租金。随即,罢工由西游艺场蔓延到全市。闻讯赶至的蚌埠纠察队虽试图阻止,但因工人团结一心,纠察队无法得逞。这次罢工迫使税务部门同意降低出租费6](P68-69)

1930年秋冬之际,蚌埠警察局扣发警察工资已有六个月,警察对此怨声载道。在蚌埠警察队伍中,来自凤阳临淮关火柴厂的尹学友、杜金玉、娄夫彦、牟庆维、张其昌、王耀庭、武石民等秘密党员为斗争骨干,他们鼓励大家团结起来维护权益。一天黄昏,蚌埠警察共同举行集体罢岗索薪斗争,全市公共秩序陷入混乱,逼迫警察局长答应立即先发一个月工资7(P73)

除蚌埠外,比邻蚌埠的凤阳县临淮关镇,因规模较大的淮上火柴有限公司一厂、二厂开设于此而产业工人相对集中。1931年夏,淮河流域暴发特大洪灾,致使淮上火柴有限公司停产,几百名工人生活陷入困境。当年秋,公司通知复工后,长淮特委因势利导,工人公开提出“不补发工资绝不复工”诉求,通过与公司总经理陈子衡开展说理斗争,工人工资如数得以补发8(P177-178)

四、中共长淮特委与农民运动

长淮特委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为贯彻中共八七会议精神和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早在特委成立之初的1930年底,长淮特委就发出第一号通告,要求广泛组织发动农民暴动,“造成寿(县)凤(台)红色区域与苏区打通”。为此,长淮特委先后在寿县、凤台、定远、盱眙、凤阳、灵璧等县组织领导了声势浩大、此起彼伏的农民暴动,淮河两岸一时旌旗猎猎,大批农民拿起武器,走上了武装反抗地主压迫和国民党统治之路。其中,寿县瓦埠、定远吴圩、凤台黄家坝(今属颍上县)、盱眙西高庙、凤阳亮家岗、灵璧大山农民暴动,分别于1931年3月30日、1931年8月23日、1931年11月3日、1932年4月6日、1932年7月31日、1932年8月26日爆发。

1931年3月,中共定远县吴圩区委成立,辖8个支部,有党员180多人。按照长淮特委指示,吴圩区委广泛开展“穷人只有组织起来才能打土豪分田地”等宣传教育活动,党员戴国兴、李奉三(李敬德)等还利用逢集的机会,自编自演《穷儿歌》等。不到三个月,总人数达1000余人的穷人队、帮工队、借粮队、赤卫队等相继成立,并以自卫名义筹集50多支钢枪和几百支土枪、大刀、红缨枪。8月19日,长淮特委决定,在吴圩区委的基础上成立中共定远县委,同时成立长淮特委游击大队,公开提出“打倒国民党,建立新政权”等口号,准备农民武装暴动。

为营救遭到围捕的农友,8月20日晨,农民赤卫队在早香庙击毙两名国民党定远县警队队员。8月23日夜,暴动队伍将地主张再贵的圩子层层包围,在开仓放粮后将圩内房屋全部焚烧。26日,携枪逃跑的张再贵串通官府,出动1000余人包围了定远县委所在地山人刘,戴国兴率众抵抗,但终因力量过于悬殊,暴动归于失败,党团员被迫化整为零出走异乡9(P181-182)

长淮特委在淮河两岸组织开展的农民暴动,虽因遭受敌人重兵“围剿”而均以失败告终,但初步显示了广大农民组织起来的强大威力,极大打击了国民党地方当局的嚣张气焰,为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实践,有力推动了安徽土地革命斗争。

五、“巡视员报告”的初步纠“左”

由于叛徒出卖,1932年3月和6月,长淮特委连续遭受两次破坏,致使特委组织部长许立民、妇女部长耿建华等十几名负责人先后被捕。因不满泄密致使凤阳县亮家岗农民暴动失败而受到留党察看处分,8月26日,长淮特委军委书记刘平赴南京将长淮特委176名党员姓名、住址告密国民党中央党部,长淮特委因此遭受第三次破坏。随后,刘平带领军警陆续在蚌埠、怀远、五河和凤阳等地逮捕了80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赤色群众。其中,在凤阳被捕的就有长淮特委书记朱务平、凤阳县委书记赵连轩等60多人。

在获悉中共长淮特委受到严重破坏后,已担任江苏省委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的长淮特委首任书记陈履真,主动请缨,以省委巡视员的身份,冒险到凤阳、蚌埠、五河、盱眙等地巡视,并派遣党员到定远和泗县、灵璧巡视,力争做到“一面建立特委、县委,一面巡视支部”10(P46)

在五河,10月6日,他与丁禹畴、武飞召开的紧急会议决定,立即建立中共长淮临时特委和中共凤阳临时县委。其中,中共长淮临时特委由丁禹畴、武飞、陈新然组成。会议还决定,立即恢复中共蚌埠市工作委员会,担负起对蚌埠市区党的工作领导;陈履真返回上海,专题向江苏省委汇报长淮特委情况,寻求进一步解决办法10(P44)。因白色恐怖严重,形势继续恶化,长淮临时特委三名成员无法立足,只得化整为零分散隐蔽活动,他们未能完成恢复地方党组织的任务,长淮地区党组织暂时陷入低潮11(P79)

根据此次巡视情况,陈履真返回上海后,在当面向江苏省委汇报了长淮特委出现的严重局面后,还起草了《长淮特委巡视员报告——关于刘平叛变及盱眙游击战争的失败和今后的办法》,主要围绕刘平叛变、盱眙县西高庙农民暴动失败,分别对经过、教训和措施进行了深入阐释。

关于刘平叛变的经过,“巡视员报告”写道:“8月26日刘平自动赴宁,将176名同志的姓名住址密告反革命的KMT央党部。刘叛28日回临淮,29日由临淮到蚌,30日开始临淮、蚌埠大逮捕,计破坏凤阳、泗州县委全部,各区、火柴、骑兵、警察所有支部。”“反动国民党利用刘叛熟悉所有组织区及人数,按区分派骑兵经常搜索,信件用药水洗(刘叛带去的),刘叛带便衣队巡街,80人中有10人叛变,随刘叛工作,因此长淮整个组织震动起来了。”文中对刘平叛变的时间、地点和造成的初步后果予以详细记载。

关于刘平叛变的原因、教训,“巡视员报告”认为,这是“领导对阶级异己分子危险性估计不足”,其根源是“放弃了两条路线斗争,放弃反对一切反革命派别斗争的恶果”,其表象为“刘叛对于党的机关,过去特委不允许他知道的机关,他总能设法打听出来”,“这样一个分子混在领导机关一年四月,而且没有任何改变,这是什么一回事呢?这是富农路线对阶级异己分子的自由主义”。并认为,对叛徒刘平的处理,“根本不了解目前革命形势之尖锐化,所以就可忽视秘密工作,容纳阶级异己分子无所不有的机会主义”。

如何减少或进一步挽回因刘平叛变而给长淮特委造成的损失,“巡视员报告”认为:“正确的回答应该是更坚定不挠深入反富农路线的斗争,扩大反日反帝运动,巩固扩大和严密的组织,立刻建立新的特委领导,执行代表大会对于工作全部的指示,用更新的、更有效的工作方法方式去猛烈开展工作,完成创造新苏区和红军的战斗任务。”

针对长淮地区未来工作,“巡视员报告”建议:“A.十月革命纪念节,几个中心区游击及示威布置之具体化;B.恢复盱眙游击;C.建立(蚌埠宝兴)面粉、(临淮关)火柴、(蚌埠)码头的支部;D.党员一倍号召执行不让一个先进分子落在党外的精神,首先在中心区实现;E.反帝运动应与武装拥护苏联、苏区联系起来,几个中心区凤阳×××二区、定远西南区、临淮、蚌埠,经过党及赤色工会、农会,建立反帝联合会、义勇军后援会等系统组织。”在工作方法上,要实现“新的领导方式之转变,首先(要解决)深入下层支部中去的问题,学习上海经验,用活动(积极)分子会(同)支书联席去动员党(领导)革命竞赛及具体(情况)的介绍,个别的指导(组织领导机构)成立(和工作)日程(安排)等”。总体上看,“巡视员报告”提出的建议是实事求是的,反映了长淮特委面临的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但由于长淮特委被破坏的严重性,一些预想的目标未能全部实现。

“巡视员报告”第二项重要内容是对盱眙县西高庙农民暴动失败的经过、教训和措施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暴动失败的外因是国民党武装力量的强大,内因是暴动组织领导存在失误。

关于外因,“反动国民党豪绅地主用新的方法进攻游击队”,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是调动骑兵旅全部、警备旅一部,汇合当地民团计4000之众大举包抄;第二宣布如某某几处将屠杀净尽,早来可免死;第三利用土匪在我们区域扰乱,并勾引我们游击队,甚至将我们领导人暗杀,当然我们捉的豪绅被土匪劫去,王士举同志被打死,并且与大股土匪暂时缓和不冲突;第四实行封锁断绝交通关系。”

关于内因,他认为:“对进攻策略进行还不坚决”,表现为“对群众斗争领导仍旧是消极的,反地主估租的斗争未去执行,雇工斗争说说就算了”;“战术的错误”:8月26日晨,面对敌人的大举围攻,在分散游击和坚决应战中选择了后者,激战一天后,政委牺牲,总指挥受重伤,“其实当时正确的办法,应该将游击队化整为零去袭击敌弱点,不能等待敌进攻,并两天以前就知道敌人来,不去准备此其一;第二晚退不应该跑到死地去”;“群众工作没有转变,也未开始建立”;“党的领导,支部未建立起来,县委跟着游击队跑”;“解决问题的机会主义无能软弱”;“对地主、富农和平共居”等。其中,面对强敌,能认识到“应该将游击队化整为零去袭击敌弱点”,体现出游击战争的本质特征,尤其难能可贵。

尽管西高庙在坚持四个多月后仍然归于失败,“巡视员报告”认为:“我们估量盱眙游击队还是有发展的可能的”,原因是“过去有很深的政治影响”、“农民斗争要求迫切”、“苏(区)红(军)影响之深入”和“由(有)相当组织力量”。至于“怎样去恢复”,建议:“将逃散出来的游击干部重新训练派回工作,现已有四人”;“加紧领导抗租斗争和雇农加工钱,并将设法将零碎武装集中起来打游击”;开展士兵策反、健全盱眙县委等10(P42-48)

六、结语

创建于1930年10月的中共长淮特委,在白色恐怖的包围中、在叛徒的三次出卖中遭到严重破坏,于1932年9月基本停止活动。虽然存续时间只有近两年,但是在此期间作出的历史功绩值得后世研究、铭记。在成立之初,中共长淮特委就加强党组织建设,建立党组织联系渠道,为开展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以及学生运动、士兵运动、妇女工作。在面对叛徒出卖后的困境时,时任江苏省委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的长淮特委首任书记陈履真以省委巡视员的身份,到凤阳、蚌埠、五河、盱眙等地巡视,并围绕刘平叛变、盱眙县西高庙农民暴动失败,写下来约五千字的“巡视员报告”。这份报告至关重要,虽然囿于时代局限性存在一些问题,但对长淮特委遭受破坏的原因、教训进行了深刻剖析,为日后的斗争积累了难得的经验,是中共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份报告,也是一段值得我们铭记的过往。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共长淮特委所经历的重重困难是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一个缩影,虽然前行的道路蜿蜒曲折,不过愈挫愈勇的共产党人总能在总结经验教训中找到成功之路。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郭照东(1963-),男,中共蚌埠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方向:安徽地方史、中共党史。

[作者简介]王可雅(1989-),女,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古代史,安徽地方史。

 

参考文献

1王襄天.对《蚌埠报告》有关阜阳情况的认识[M]// 中共长淮特委.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

2]长淮特委巡视员报告(第一号)——关于工作路线的检讨及今后工作方针(1931年2月15日)[M]// 中共长淮 特委.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

3]蚌埠报告——长淮区的组织状况、工人斗争情况、抗捐斗争和特委改组 (1932年4月5日)[M]// 中共长淮特委.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

4]中共定远县委党史办公室.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定远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M]// 中共长淮特委.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

5]许海屏.长淮特委派我搞兵运建立特支的情况[M]// 中共长淮特委.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

6]丁禹畴.对长淮特委及盱眙武装斗争的回忆[M]// 中共长淮特委.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

7]崔雨庭.我所知道的长淮特委及铁路工委[M]// 中共长淮特委.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

8]朱善英.凤阳临淮关淮上火柴公司的工人斗争[M]// 中共长淮特委.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

9]中共定远县委党史办公室.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员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M]// 合肥:中共长淮特委.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

10]长淮特委巡视员报告——关于刘平叛变及盱眙游击战争的失败和今后的办法(1932年10月30日交抄)[M]//中共长淮特委.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

11]陈新然.长淮特委派我到凤阳、定远工作情况[M]// 中共长淮特委.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