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配合党史学习教育,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编写了《中国共产党安徽一百年大事记(1921—2021)》,其中提及蚌埠的共51条,现将其撷取集录如下。
1922年10月 蚌埠铁路工会成立,参加者有200余人,是安徽省第一个产业工会组织。
1923年2月 蚌埠铁路工人声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二七惨案发生后,蚌埠铁路工人在工会的领导下,罢工一天。
1925年3月13日—4月29日 孙中山3月12日在北京逝世。安庆、芜湖、蚌埠等地各界人士纷纷电唁、集会、游行,悼念孙中山先生。
1926年1月 中共蚌埠特别支部成立,这是安徽境内第一个由产业工人组成的支部,苏美一任书记。
1926年8月25日 共青团安庆地委书记杨兆成被捕,9月10日被军阀陈调元杀害于蚌埠,这是在安徽省牺牲的第一位中共党员。
1930年10月29日 中共长淮特委在蚌埠成立,陈履真任书记,指导凤阳、定远、泗县、灵璧、怀远等县党的工作,所辖范围一度扩大到阜阳、颍上、寿县、凤台等县。
1937年4月—5月 东北军学兵队在怀远进行抗日救亡活动。
1940年11月16日 驻徐州日军及驻蚌埠、宿县之日伪军5000余人,沿宿(县)蒙(城)公路西犯蒙城、涡阳等地。八路军第四纵队在蒙城东北板桥集地区开展反“扫荡”斗争,激战3日,粉碎敌人的“扫荡”。
1945年8月 新四军第四师兼淮北军区发动攻势作战。历时两个半月,在安徽境内相继收复泗县、五河、灵璧、萧县4座县城,共拔除日伪据点60处,毙伤日伪军2074人,俘虏伪军7253人。除陇海、津浦铁路沿线仍为日伪军固守外,淮北路东和路西地区全境解放。
1945年9月24日 中国第十战区受降仪式在蚌埠举行,共接受苏皖两省长江以北地区共68234名日军官兵投降。
1949年1月20日 蚌埠市解放。
1949年3月—4月 渡江战役总前委在安徽。3月22日,邓小平、陈毅、谭震林等率渡江战役总前委移驻蚌埠郊区孙家圩子。总前委书记邓小平在孙家圩子组织拟订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4月初,为了便于指挥渡江战役,总前委从孙家圩子移驻肥东瑶岗村。4月25日,总前委机关离开瑶岗前往南京。
1949年4月 中共皖北区委员会、皖北区人民行政公署、皖北军区在合肥成立。曾希圣任区委书记兼军区司令员,宋日昌任行署主任。到1952年1月皖北区委结束工作前,辖合肥、蚌埠、安庆3个市委,宿县、阜阳、滁县、六安、巢湖、安庆6个地委和淮南矿区委员会。
1949年12月 上海私立东南医学院内迁至怀远县, 1952年从怀远迁至合肥,改名为安徽医学院。
1950年6月初 华东水利部和皖北行署在蚌埠联合召开淮河水利会议。
1950年10月14日 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的治淮方针。 11月6日,治淮委员会在蚌埠成立,曾山任主任。1951年,毛泽东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以邵力子为团长的中央治淮慰问团将4面绣有毛泽东题词的锦旗授予治淮委员会和河南、皖北、苏北治淮机构。
1952年1月2日 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安徽省委员会。省委由曾希圣、牛树才、刘飞、黄岩、李世农、李世焱、胡明、杨建新、孙仲德、苏毅然、桂林栖、张恺帆12名委员组成,曾希圣任书记。省委隶属中共中央华东局领导,1954年4月华东局撤销后直属中共中央领导。辖合肥、蚌埠、芜湖、安庆4个市委和宿县、阜阳、滁县、六安、巢湖、宣城、池州、安庆、徽州9个地委以及淮南矿区党委。省委机关驻合肥市。
1954年2月 安徽省与上海市有关部门及私营工商界达成工厂内迁及公私合营协议。将上海私营立兴搪瓷厂迁到合肥,同时实行公私合营。到1958年,从上海等地迁到合肥、芜湖、蚌埠、安庆等地的企业共有108家,分属十几个行业。
1956年7月23日 苏联援建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蚌埠肉类联合加工厂建成投产。
1958年3月16日 省委在蚌埠召开有3300多名机关干部参加的大会,宣布了省委和淮委共同制定的《淮北水网化十条规定》。下半年,水网化发展为河网化,《淮北河网化初步规划报告》和《安徽省淮北河网化规划》相继出台。到1962年,淮北河网化全部停止。
1958年8月12日 淮河中游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蚌埠闸动工兴建,1962年建成。
1958年8月21日 安徽首家平板玻璃生产企业——蚌埠平板玻璃厂动工兴建。1988年6月26日,国家“六五”重点项目——蚌埠平板玻璃厂浮法玻璃生产线建成试产。
1958年10月16日—20日 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视察安徽,先后视察濉溪、宿县、蚌埠、淮南、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地。
1960年2月19日—25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视察安徽,先后视察了合肥、淮南、蚌埠、金寨、宿县、蒙城、阜阳等地。
1961年3月 撤销蚌埠专区,重设宿县、滁县两专区。
1961年7月8日 毛泽东赴南方视察途经蚌埠,听取安徽推行农业生产责任田的汇报。毛泽东在听完责任田的汇报后表示:“你们认为没有毛病就可以普遍推广。”
1964年12月 怀远涡河大桥建成通车。大桥全长285.5米,是安徽兴建的第一座大跨度石拱桥。
1965年11月15日 毛泽东在蚌埠与李葆华、李任之、王光宇谈话,主要谈三线建设、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农业生产问题等。
1975年9月21日 津浦铁路复线蚌埠淮河双线铁路大桥建成。
1976年7月 安徽省接收河北省唐山大地震受伤人员,设立84个收治点,共接收治疗16457名伤员。安徽省还为支援唐山地震灾区做好物资供应工作,8月上旬,蚌埠土产站以最快速度发运北京11万条芦席、天津4万条芦席、唐山15万条芦席和6万根毛竹。
1977年11月26日 全省第一座淮河公路大桥——五河大桥通过国家验收。
1979年4月 蚌埠市在全市工交、财贸企业试行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和办事效率普遍得到提高。8月15日,省委转发《关于蚌埠市扩大企业自主权问题的调查报告》,要求全省各地结合本地情况予以推行。
1984年5月15日 省委、省政府批复蚌埠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1992年2月20日 邓小平视察南方返回北京途中,专列在蚌埠东站作短暂停靠。邓小平听取了蚌埠市委负责同志的工作汇报。
1993年5月16日—17日 省委分别在芜湖和蚌埠召开会议,传达贯彻华东六省一市经济工作座谈会精神,提出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把握经济工作的主旋律。
1999年12月23日—24日 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在蚌埠召开,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大力开辟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25日,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蚌埠召开,强调坚定信心,加大力度,确保扶贫攻坚任务如期实现。2000年2月16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做好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确保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2012年11月17日 国务院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安徽省宿州、亳州、淮北、阜阳、蚌埠5个市及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被纳入规划范围,标志着加快皖北发展正式进入国家战略规划。2016年12月底,皖北5市又被纳入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范围。
2013年3月18日 淮北、蚌埠、淮南、芜湖、马鞍山、安庆6市以及合肥市瑶海区被纳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范围。
2013年4月2日 全省农业产业化现场会在蚌埠召开,强调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的大事抓紧抓好。6月18日,省政府印发《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
2013年11月8日 淮河干流蚌埠至浮山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正式开工,标志着新一轮治淮工程向纵深推进,全面铺开。该工程总投资55亿余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单项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
2015年5月21日 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宿州、蚌埠、阜阳、宣城、池州、安庆6个设区的市开始行使地方立法权。至2016年2月,全省16个设区的市全部行使地方立法权。
2017年11月20日 全省推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召开。12月10日,全省首家监察委员会在五河县挂牌成立。
2018年4月 0.12毫米超薄电子触控玻璃在蚌埠下线,创造了浮法技术工业化生产的世界最薄玻璃纪录。
2018年8月8日 经省政府批准,岳西县、谯城区、怀远县、蒙城县退出贫困县(区)序列。2019年4月29日,颍上县、寿县、潜山市等18个县(市、区)退出贫困县序列。
2018年12月21日 合肥、蚌埠、阜阳、芜湖、安庆5市入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入选数量居中部省份前列。
2019年6月18日 我国首条8.5代TFT-LCD玻璃基板生产线在蚌埠点火。9月18日,首片玻璃基板下线,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全球第三个掌握高世代TFT-LCD玻璃基板生产技术的国家。
2019年10月15日 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九次会议在芜湖市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吸纳蚌埠、黄山、六安、淮北、宿州、亳州、阜阳7个城市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提案。至此,全省16个地级市全部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会上,41个成员城市共同发布《长三角城市合作芜湖宣言》。
2020年8月25日 中国建材所属凯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柔性可折叠玻璃工业化生产在蚌埠启动,成功打造中国第一、世界领先的首条全国产化超薄柔性玻璃产业链,实现了玻璃新材料领域又一项“卡脖子”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2020年8月30日 国务院印发《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安徽自贸区实施范围119.86平方公里,涵盖合肥、芜湖、蚌埠3个片区。9月24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
2020年10月8日 省政府印发《安徽省贯彻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对推进淮河流域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8市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美丽宜居、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绿色发展的淮河(安徽)生态经济带作出系统部署。
2021年6月7日 蚌埠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通过终期验收。这是全国唯一的综治国家级标准化试点。
(摘自2021年11月3日—5日《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