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传真
媒体传真

蚌埠·流金岁月

发布时间:2021-08-04 11:00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中共蚌埠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阅读次数:次 

编者按:7月1日,《安徽日报》推出“走向复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别报道,用连续4个整版聚焦蚌埠。其中,“蚌埠·流金岁月”板块的“蚌埠·大事记”内容由中共蚌埠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提供。该板块整版刊出建党百年来的蚌埠大事记,以图文并茂方式展示了“红色蚌埠”百年来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成就。



安徽日报2021年7月1日刊载“蚌埠·大事记”

 

蚌埠大事记

● 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市委、市政府、市警备司令部宣告成立。

● 1949年3月22日,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等率渡江战役总前委、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机关移驻蚌埠南郊孙家圩子村,孙家圩子成为渡江战役前方指挥中心和华东地区的政治决策中心。3月31日,总前委书记邓小平在此组织拟定渡江作战方略《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4月3日,中央军委批复同意。

● 1949年3月26日,陈毅在孙家圩子传达中央军委决定,张爱萍筹建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并任司令员兼政委。

● 1950年10月14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的治淮方针。11月6日,治淮委员会在蚌埠成立,大规模的治淮工程由此起步。

● 1951年5月3日,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邵力子和中央水利部长傅作义、副部长钱正英等率领的中央治淮视察团到达蚌埠。5月4日,毛泽东主席题写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锦旗授旗仪式在蚌埠举行,邵力子将锦旗分别授予治淮委员会和皖北治淮指挥部。

● 1953年9月,蚌埠花鼓灯艺人冯国佩进京参加民间歌舞调演,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 195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滁县专署与宿县专署合并成立蚌埠专署。蚌埠专署下辖16个县,31802平方公里,人口803万。2月,中共蚌埠地方委员会成立。专署和地委机关驻蚌埠。

● 1964年12月,安徽第一座大跨度石拱桥——怀远涡河大桥建成。大桥全长285.5米,大桥的建成结束了蚌(埠)阜(阳)公路跨越涡河以渡代桥的历史。

● 1969年10月17日,蚌埠空气压缩机厂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5—10/150风冷移动式空压机。

● 1971年7月23日,蚌埠柴油机厂制造成功安徽第一台大型精密模具型腔冷挤压千吨油压机。该机压力达到1200吨,可保证多种模具生产的加工质量,提高工效十几倍。

● 1971年10月,安徽规模最大的治淮骨干工程——茨淮新河动工建设。该工程自阜阳县茨河铺至怀远县荆山淮河口汇入淮河,全长133.4公里。1972年4月,第一期工程竣工。1974年4月,茨淮新河第三期工程竣工。

● 1974年8月,淮河安徽段第一座公路大桥——五河淮河大桥开始筹建。1977年10月竣工。

● 1976年8月8日,蚌埠开始收治唐山、丰南地震灾区伤员。其间,市委、市革委会抽调718名医务人员组成10个治疗点,收治963名伤员。治疗工作至1977年4月28日基本结束。

● 1979年8月15日,省委转发《关于蚌埠市扩大企业自主权问题的调查报告》,要求全省各地结合本地情况予以推行。

● 1980年5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通电嘉奖蚌埠市半导体厂,表彰该厂生产的负压传感器为火箭发射做出的贡献。

● 1984年5月15日,省委、省政府批复蚌埠在全省率先开展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

● 1989年1月27日,国内首台630吨大型压铸机在蚌埠隆华机器厂试制成功。

● 1997年12月1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同意迁建空军蚌埠机场。

● 1999年6月20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安徽丰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6000万社会公众股(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网发行。

● 2007年5月1日—6月21日,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禹墟遗址发掘项目在禹会区禹会村启动。首次发掘获得重大收获:出土大量龙山时代晚期的文物,经碳14测定该遗址年代距今4000—4300年,与大禹治水的年代相吻合;同时揭露的夯土祭台显示该处曾举行大型集会祭祀活动,这对考证夏代立国前后的历史、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源流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材料。

● 2007年9月11日,蚌埠金威滤清器有限公司生产的“BB”牌内燃机滤清器获全国同行业唯一“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 2008年5月8日,中国花鼓灯第一村花鼓灯艺术团获首届中国秧歌节金奖。

● 2009年8月10日,安徽省首座生物质发电厂——五河凯迪生物质发电厂开始试运发电。

● 2013年3月8日,中国056型导弹护卫舰首舰蚌埠舰入列命名授旗仪式在某部军港举行。

● 2014年10月29日,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B型)设立。蚌埠成为我省首家被批准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城市。

● 2016年2月1日,蚌埠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 2016年2月21日,蚌埠入选全国首批创建社会保险标准化建设“先行城市”,为安徽省唯一一家被确定为社保标准化建设先行城市的地级市。

● 2016年6月1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同意合芜蚌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决定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带动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 2017年11月17日,蚌埠市获“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 2018年4月,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0.12毫米超薄电子触控玻璃成功下线,创造浮法技术工业化生产的世界最薄玻璃纪录。

● 2018年10月18日,《国务院关于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批复》发布。淮河生态经济带是国家战略,以淮河干流、一级支流以及下游沂沭泗水系流经的地区为规划范围,包括蚌埠与淮安、枣庄、信阳等城市。

● 2019年5月13日,国务院审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包括蚌埠在内的安徽全境纳入规划。

● 2019年6月25日,“蚌西欧”国际货运班列首开。班列经西安出口至欧洲及中亚地区,进口货物在德国汉堡、俄罗斯、白俄罗斯及中亚等站点搭乘中欧班列长安号,经西安中转后运抵蚌埠。

● 2019年9月5日,蚌埠整体加入合肥都市圈。

● 2020年9月24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合肥、芜湖、蚌埠三个片区同步启动运行。其中,蚌埠片区19.91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硅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打造世界级硅基和生物基制造业中心、皖北地区科技创新和开放发展引领区。

● 2021年5月19日,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年会永久会址落户蚌埠。

 

(本版供稿:中共蚌埠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安徽日报2021年7月1日T5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