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传真
媒体传真

中国共产党蚌埠一百年大事记之二

发布时间:2021-07-21 09:08 来源:《蚌埠日报》 作者:中共蚌埠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阅读次数:次 

中国共产党蚌埠一百年大事记

1921年7月—2021年7月)之二

1950年

1月  蚌埠被皖北人民行政公署确定为发展工业生产重点市。

3月11日  市委决定,公开部分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名单。当年底,全市各基层党支部全部公开。

3月20日—23日  市第一次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代表大会召开。

4月21日—25日  中共蚌埠市第一次党员代表会议召开,听取关于生产救灾总结和今后工作意见的报告。

4月26日  全市第一个合作生产组织——竹器生产自救组成立。

4月  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成立。

7月11日  津浦铁路蚌埠淮河大铁桥修复通车典礼举行。

7月  淮河吴家渡水位超1931年的历史最高水位。我市严重洪涝灾害发生后,市委、市政府组织动员一切力量参加抗洪抢险,完成土方2.2万立方米,发放救灾粮42.93万公斤。

10月14日  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的治淮方针。11月6日,治淮委员会在蚌埠成立,曾山任主任,新中国大规模治淮工程开始起步。

12月14日  蚌埠第一家公私合营试点企业——淮河布厂开始公私合营。

 中央土改工作团进驻怀远县任桥区(今属固镇县),进行土改试点。 

1951年

1月14日  市郊区土改委员会成立,蚌埠土地改革开始,当年底结束。

3月7日  市委发出《反对美帝国主义重新武装日本,进一步开展抗美援朝爱国主义运动》指示,抗美援朝运动开始在蚌埠全面开展。

5月3日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邵力子等率中央治淮视察团到达蚌埠。次日,把毛泽东题写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锦旗分别授予治淮委员会和皖北治淮指挥部。

10月1日  我市治淮特等模范甘彩华参加国庆观礼。

12月26日  以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为内容的“三反”运动开始在蚌埠开展。

12月  蚌埠船厂成功试制两艘80座木质客轮,此为蚌埠造船工业之始。

1952年

2月2日  以“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为内容的“五反”运动开始在蚌埠开展。

3月23日  以“除四害、讲卫生”为中心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开始在蚌埠开展。

11月18日  田家庵至蚌埠首条35千伏高压输电线路竣工送电,蚌埠开始全部由电网供电。

1953年

2月10日  以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违法违纪为中心内容的“新三反”运动开始在蚌埠开展。

9月  蚌埠花鼓灯艺人冯国佩进京参加民间歌舞调演,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本年  蚌埠铁工厂试制成功3立方米移动式空气压缩机。

1954年

1月1日  蚌埠首家自来水厂建成,年供水量72.7万吨。

4月  全省第一家机制纸厂——蚌埠建华造纸厂建成投产。

4月  市传染病医院建成开诊。

6月18日  青岛实业化工厂一部内迁蚌埠,1957年建成1985年改称蚌埠明胶厂投产,为蚌埠化学工业之始。

7月3日—7日  蚌埠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7月—8月  淮河吴家渡水位超1950年的历史最高水位1.03米。我市严重洪涝灾害发生后,市委、市政府决定,把全力以赴组织抗洪救灾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先后组织20余万人次参加抢险,确保淮河大堤安全。

1955年

1月  省委在怀远县进行农业“三改”(增加午季作物比重,提高复种指数;改种高产、耐水耐旱作物;改变广种薄收习惯,改进耕作方法)试验。

2月21日—24日  政协蚌埠市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选举倪柏年为主席。

5月  国内第一条砂礓路——蚌埠至阜阳公路通车。

9月1日  安徽规模最大的综合商场蚌埠百货公司开业。

1956年

1月8日  市委决定成立对资改造领导小组,全市对资改造工作开始。

1月  经国务院批准,滁县专署、宿县专署在蚌埠合并成立蚌埠专署,下辖16个县,孟亦奇、单劲之分任中共蚌埠地委书记、蚌埠专署专员。1961年4月撤销。其间曾与中共蚌埠市委、市人民政府合署办公。

3月13日  王宇任中共蚌埠市委书记。

7月23日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蚌埠肉类联合加工厂建成投产。

1957年

1月15日  全长154公里的合(肥)蚌(埠)公路全线通车。

2月  郊区部分农业社首次实行包产到户。

4月  以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为内容的“三反”整风学习,开始在蚌埠开展。

5月6日  市泗州戏剧团在北京怀仁堂演出《打干棒》等剧目,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并接见演员。

11月23日  我市第一批258名社会青年下放嘉山县(今明光市)参加农业生产。

12月1日  首批23名干部下放农村,为我市干部下放锻炼之始。

1958年

3月5日  蚌埠首家制药厂——市卫星药厂(今安徽环球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办。

3月20日  中国共产党蚌埠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幕,11月10日闭幕。其间,因开展整风和抓钢铁生产而多次休会。会议选举产生中共蚌埠市第一届委员会。一届一次会议选举李坚为第一书记。

4月23日  周恩来致函蚌埠机械厂,表扬该厂为武嘉灌渠制造的6台15吨电力闸门启闭机按时完工。

6月5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谭震林在蚌埠考察工业。

6月5日—12日  市委召开钢铁生产会议,全民大办钢铁运动开始在蚌埠开展。

7月  蚌埠玻璃厂试制玻璃钢成功。该项成果为省内首创、全国领先。

8月12日  淮河中游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蚌埠闸动工兴建,1961年8月建成。

8月21日  安徽首家平板玻璃生产企业——蚌埠平板玻璃厂动工兴建。

9月  蚌埠医学院招收的首届学生开学。

10月16日   刘少奇到蚌埠红旗农场、蚌埠三中、蚌钢一厂和东海烟厂考察,并参观冶金工业展览会。

10月17日  安徽首个城市人民公社蚌埠市东海人民公社成立。该社以国营东海烟厂为主体,有社员3756人。

11月11日  蚌埠机械厂生产的3立方米空气压缩机出口印度。

1959年

3月22日  我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和使用自动电话,装机容量2000门。

8月2日—7日  中共蚌埠军分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举行,选举产生中共蚌埠军分区第一届委员会。一届一次全会选举李坚为第一书记。

1960年

2月24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在蚌埠考察玻璃厂、机械厂、淀粉厂和蚌埠闸工程建设。

9月  程光华任中共蚌埠市委第一书记。

11月  全市整风整社运动开始,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简称“十二条”)。

1961年

3月  蚌埠专区撤销,重设宿县、滁县两专区。

5月12日  毛泽东到达蚌埠,在专列上听取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市委第一书记程光华汇报后与他们合影。

7月8日  毛泽东到达蚌埠,在专列上听取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汇报后表示:“你们认为责任田没有毛病,就可以普遍推广。”当晚,受到接见的市委第一书记程光华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会议决定在郊区全面推行责任田。

 本年  安徽财贸学院(今安徽财经大学)迁至蚌埠办学。

1962年

2月9日  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中央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精神。

5月  安徽最长的闸带公路桥——蚌埠淮河闸公路桥建成通车。

1963年

3月  学雷锋活动开始在蚌埠持久开展。

4月25日  市委印发《关于开展增产节约和“五反”运动的计划》,“五反”运动在蚌埠普遍开展,次年9月基本结束。

5月27日  市推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立,蚌埠城区开始推行计划生育。

10月19日  朱德到达蚌埠,在专列上听取市委副书记杜宏本汇报。

本年  我市城镇居民开始下放。到1970年,累计下放2万多人。1978年始,陆续返城。

1964年

4月16日  《蚌埠报》发表《为什么要学习解放军》一文,学习解放军运动开始在蚌埠持久开展。

9月29日  市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开展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计划》,蚌埠面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始。

12月30日  我国首家专业生产各种农用拖拉机附件的企业蚌埠拖拉机附件厂(今蚌埠金威滤清器有限公司)通过国家验收并投入生产。

12月  安徽第一座大跨度石拱桥、全长285.5米怀远涡河大桥建成,蚌(埠)阜(阳)公路跨越涡河以渡代桥成为历史。

1965年

6月4日—7日  中国共产党蚌埠市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中共蚌埠市第二届委员会。二届一次会议选举程光华为书记。

10月  蚌埠衡器厂被轻工业部确定为全国衡器生产定点厂。

11月15日  毛泽东到达蚌埠,在专列上听取省委第一书记李葆华汇报后强调,粮食征购“要稳,不要冒失,要藏粮于民”。

1966年

27日  《人民日报》发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报道并配发社论。此后,全市掀起向焦裕禄学习的热潮。

7月19日  市委决定,分期、分批开展“文化大革命”。

1967年

1月7日  市委在滁县(今滁州市)琅琊山召开会议,对形势进行分析。

9月  解放军驻军某部奉命进驻蚌埠,进行“三支两军”(支工、支农、支左,军管、军训)。

1968年

1月30日  南京军区党委决定,对蚌埠实行军事管制,并成立蚌埠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冲霄任主任委员。

5月1日  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蚌埠市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成冲霄任主任委员。

10月17日  蚌埠无线电元件厂成功试产CDX小型铝壳电容器,填补了安徽电子工业一项空白。

10月19日  我市首批下放的1000 多名中小学毕业生赴宿县专区参加农业生产,此为蚌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之始。 

1969年

5月  蚌埠无线电配件厂研制成功“晶体管芯柱”,填补了安徽一项空白。

6月10日  蚌埠机床厂试制成功X630WT万能铣床,填补了安徽一项空白。

10月17日  蚌埠空气压缩机厂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5—10/150风冷移动式空压机。

1970年

3月14日  “一打三反”(打击现行反革命破坏活动和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运动开始在蚌埠开展。

5月  第一机械部第一机械工业设计院迁至蚌埠。

8月11日  建材部玻璃工业设计院迁至蚌埠。

8月23日  蚌埠无线电一厂成功试制701型黑白电视机。

12月5日  蚌埠无线电元件二厂生产的RX20、RX21、RX22电阻器用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受到中央军委嘉奖。

12月5日—10日  中国共产党蚌埠市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中共蚌埠市第三届委员会。三届一次会议选举成冲霄为第一书记。

1971年

7月23日  蚌埠柴油机厂制造成功安徽第一台大型精密模具型腔冷挤压千吨油压机,提高工效十几倍。

10月  安徽规模最大的治淮骨干工程茨淮新河动工建设。该工程自阜阳县茨河铺至怀远县荆山淮河口汇入淮河,全长130余公里,1985年竣工通航。

1972年

本年  一座50瓦黑白电视差转台及电视天线塔在蚌埠南山公园落成,次年5月1日正式播出电视节目

本年  市第三人民医院施行断手再植手术成功。

1973年  

11月  汤和墓开始发掘,共出土文物100余件,其中一件元代青花瓷罐为珍品。

1974年

8月  安徽淮河第一座公路大桥、桥长逾越千米的五河淮河大桥开始筹建,1977年10月竣工。

1975年

1月  蚌埠液化石油气供应站成立,部分居民开始使用。

3月  全省整顿铁路运输秩序会议在蚌埠召开。

5月  位于怀远县荆山脚下的省治淮工程——茨淮新河枢纽主体工程上桥闸建成。

6月1日  蚌埠铁路东站投入使用。

9月21日  津浦铁路复线蚌埠淮河双线铁路大桥建成。

1976年

4月30日  蚌埠船厂制造的500个座位大型客轮“团结号”下水。

8月8日  蚌埠开始收治唐山、丰南地震灾区伤员。其间,共抽调718名医务人员组成10个治疗点,对963名伤员予以救治。治疗工作至1977年4月28日基本结束。怀远、五河、固镇也相继收治部分伤病员。

9月9日  毛泽东主席逝世。18日,市委、市革委会在体育场举行10万人参加的追悼大会。

10月6日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10月25日,蚌埠20万军民参加庆祝大会。

本年  蚌埠第一条京沪杭1800路电缆载波工程竣工。

1977年

6月23日  蚌埠30万群众集会,欢迎中共中央改组中共安徽省委,拥护万里等到安徽工作。

12月9日  市委召开3.5万人参加的揭批“四人帮”大会。 

1978年

12月18日—22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24日,市委常委会议学习三中全会公报,并对全市宣传作出部署。

本年  怀远县委决定,凡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可以借给社员种植,并鼓励社员开荒多种,谁种归谁有,部分社队开始实行家庭“借地耕种”,此为该县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始。

本年  安徽肿瘤医院在蚌埠筹建,1979年建成开诊。

本年  蚌埠无线电六厂在国内首次实现电阻绕线工序自动化连续生产。

(《蚌埠日报2021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