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传真
媒体传真

中国共产党蚌埠一百年大事记之一

发布时间:2021-07-20 08:54 来源:《蚌埠日报》 作者:中共蚌埠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阅读次数:次 

编者按: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共蚌埠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在《蚌埠日报》开设“中国共产党蚌埠一百年大事记”专栏,以连载的形式刊载六期蚌埠百年大事记。现将六期大事记进行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蚌埠日报》编者按:百年风雨兼程,百年成就辉煌。中国共产党在蚌埠的百年历史,就是一幅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壮丽画卷。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蚌埠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动员全市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贯彻落实好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风雨无阻、坚毅前行,为加快建设“三地一区”两中心、书写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蚌埠篇章而不懈奋斗,中共蚌埠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编写了《中国共产党蚌埠一百年大事记》(1921年7月-2021年7月),现摘要予以刊发。

中国共产党蚌埠一百年大事记

1921年7月—2021年7月)之一

 

1921年

7月23日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党的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7月  安庆“六二惨案”发生后,蚌埠学生发表通电并多次游行,抗议军阀枪杀学生致使50多名学生受伤的残暴行为。

1922年

10月  蚌埠铁路工会成立,约有会员200人,负责人为赵兴旺、王顺。此为安徽省境内成立的第一个产业工会组织。

1923年

2月13日  蚌埠铁路工会举行历时24小时的声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斗争,蚌埠火车站车辆停驶,交通陷于瘫痪。此为蚌埠地区工人斗争之始。同日,固镇火车站铁路工人也举行了罢工斗争。罢工后不久,蚌埠铁路工会负责人赵兴旺被暗杀,工会停止活动。

 在安庆省立一中求学的固镇籍青年徐介藩,与柯庆施等人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徐介藩为蚌埠地区最早的团员。

1925年

6月—7月  蚌埠各界声援五卅运动。

 受中共全国铁路总工会党团派遣,中共党员苏美一由济南来到蚌埠,以扶轮小学教师身份为掩护,以铁路工人为重点,开展蚌埠铁路工会的恢复重建和蚌埠党组织的创建工作。

11月  蚌埠铁路工会恢复重建,共有会员350多人,隶属于中共南京地委,此为中国共产党在安徽境内成立的第一个由产业工人组成的工会组织。

1926年

1月  中共蚌埠特别支部在扶轮小学(今市教育招生考试院)成立,苏美一任特支书记,有党员4人,隶属于中共南京地委。到2月底,党员发展到8名,均为铁路工会会员骨干。蚌埠特支为安徽境内成立的第一个由产业工人组成的党组织。

6月  中共蚌埠特支改属上海区委(也称江浙区委)直接领导。7月,改称中共蚌埠独立支部。

9月10日  曾任中共安庆特别支部书记、团安庆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杨兆成,在蚌埠小南山被军阀陈调元杀害,成为在安徽牺牲的第一位共产党员。

9月初  中共上海区委决定,中共蚌埠独立支部书记苏美一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他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29年,苏美一结束在苏联的学习,回国后仍回到蚌埠,在中共徐海蚌特委领导下,继续在铁路工人中从事工人运动,直至1930年。

1927年

2月  中共江苏省委巡视员李启耕兼任中共蚌埠独立支部负责人。

7月  中共蚌埠独立支部改称中共蚌埠特别支部,隶属于新建立的中共安徽省临委。

8月  蚌埠地区最早的农村党组织——中共界沟支部成立,王亚箴任支部书记,有党员8名,隶属于中共泗县特支。

11月23日  中共中央决定,将蚌埠等地党组织划归中共江苏省委领导。

12月  中共界沟区委成立,王亚箴任书记(后魏正斌),下辖界沟、大魏、邓营、墩集、佃户支部,有党员30余名,隶属于中共泗县特支。

1928年

7月  中共江苏省委决定,蚌埠及附近各县党组织属徐海特委领导。

8月20日  中共江苏省委指派朱务平到蚌埠开展党的活动,并对党组织进行整顿。

8月  中共临北支部成立,马象九任书记,隶属于中共凤阳县委。

12月  朱务平代表蚌埠党组织参加中共徐海蚌特委会议,并报告蚌埠党组织情况。会议专题研究了蚌埠问题,并决定从凤阳、宿县抽调党团员到蚌埠工作,以加强蚌埠党组织力量。

12月  中共地理所支部成立,陈义平任书记,隶属于中共凤阳县委

1929年

11月18日  朱务平代表蚌埠党组织参加中共江苏省第二次代表大会。

1930年

7月30日  位于五河、泗县交界的石梁河农民举行暴动,并组建了工农红军独立师。8月4日,暴动失败。此为皖东北地区农民武装暴动之始。

10月29日  中共江南省委决定,建立中共长淮特委(中共蚌埠特委),陈履真任特委书记。长淮特委领导淮河两岸13个县市党组织,共辖2个工委、8个县委、14个区委、123个支部,有党员2000余名,为皖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中共秘密组织,蚌埠成为组织发动沿淮两岸人民进行土地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

1931年

3月30日  中共长淮特委组织发动寿县瓦埠农民暴动。至次年8月,还先后组织发动了定远吴圩农民暴动、凤台黄家坝农民暴动、盱眙西高庙农民暴动、凤阳亮家岗农民暴动、灵璧大山农民暴动。

4月28日  中共江苏省委决定,从蚌埠等地征调产业工人加入红军。秋,中共长淮特委在凤阳县临淮关镇设立“红军联络站”。

6月  陈履真调任中共上海沪东区委书记,朱务平接任中共长淮特委书记。

6月  为策反国民党军,中共长淮特委先后派遣20多名党员打入驻蚌埠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20师,并成立特别支部,书记许海屏。

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爆发,标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

11月22日  蚌埠江淮中学学生组成的“义勇军援黑队”,在蚌埠火车站登车北上,决心援助在黑龙江率部孤军奋战的马占山将军。在北平,他们受到张学良将军接见及各界慰问。

1932年

8月  中共临北区委成立,安墨林任书记,隶属于中共凤阳县委。

9月初  中共长淮特委书记朱务平等被捕,次日押送南京。因三次遭受破坏,长淮特委及其所辖党组织基本停止活动。为此,中共江苏省委指派省委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陈履真到凤阳、蚌埠、五河、盱眙等地巡视,并成立中共长淮临时特委、凤阳临时县委,但未能成功。同年冬,陈履真、朱务平等20余名长淮地区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相继在雨花台英勇就义。

1933年

3月  中共江苏省委发出指示,要求集中力量在蚌埠等地加紧开展国民党军士兵工作。

1934年

本年  位于蚌埠的安徽省立第二乡村师范(蚌埠二乡师) 20多名进步学生自发组织成立“读书会”,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

12月  怀远进步青年教师邵龄增、汪冰石、杨化洲等多次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声援“七君子”,拥护张学良、杨虎城逼蒋抗日。

1937年

7月7日  卢沟桥事变,标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10月  蚌埠“求生读书会”、二乡师“现实文艺社”11名进步爱国学生投奔延安,参加抗日斗争。

1938年

2月2日  蚌埠沦陷。至次年5月,怀远、固镇、五河相继陷落。

2月初  淮河阻击战爆发。至20日,中国守军在歼灭日军第13师团3000余人后,双方隔淮河对峙,直至5月。此战是抗战时期在安徽境内歼灭日军人数最多的一场战斗,为台儿庄会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2月18日  驻上窑据点日军两次侵入怀远县马城镇黄柏郢村(今属禹会区),屠杀村民307名,制造“黄柏郢惨案”。

 固镇李文宗组建的抗日队伍“秀才游击队”成立,次年编入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

11月  中共安徽省工委派遣党员江上青等到皖东北,开展党的秘密工作。 

1939年

3月  根据党中央“巩固鲁南,发展苏皖”的方针,中共皖东北特委成立,五河等地党组织属其领导。

5月  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彭雪枫率部首次进军淮上,在以怀远县龙亢为中心的淮上地区,在三个月中实现了“打仗、筹资、扩军”的目标。

7月  中共五(河)灵(璧)凤(阳)县委成立。此为抗战时期蚌埠地区建立的首个区域性的中共地方组织。

8月  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成立,标志皖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40年

7月  彭雪枫率部第二次进军淮上,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淮上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共淮上地委、淮上办事处(次年1月改称淮上行署)同时成立,李丰平任书记兼主任,下辖蒙城、凤台、怀远、宿东等县委(工委)、抗日民主政府(办事处),标志淮上抗日民主根据地形成。

11月17日  驻徐州、蚌埠、宿县5000多名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进攻淮上地区,板桥集战斗发起。此战,共毙伤日军1200余人,并创造了华中敌后战场首次击落一架日机的战例。 

1941年

3月1日  新四军第四师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萧望东在怀远龙亢宣誓就职。5月,从固镇任桥附近安全转移到皖东北地区,继续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11月18日  新四军第四师参谋长张震在宿东地区检查指导后,在今固镇县仲兴乡小秦家主持召开会议,协调军地关系。

11月  小蚌埠秘密党支部成立,书记高揖三。此为抗日战争时期蚌埠成立的第一个党组织。 

1942年

 泗五灵凤中学(弥陀寺中学)开办。

4月23日  新四军第四师宿东游击支队政委周启邦在今固镇县仲兴乡牺牲,为抗战时期在蚌埠地区牺牲的职务最高的共产党人。

1943年

5月  中共中央华中局城工部派遣党员王津、康善贤到蚌埠开展城市隐蔽斗争。

12月  中共淮南区委、定凤怀县委派遣党员余本生、谢华到蚌埠开展城市隐蔽斗争。

1944年

2月  中共泗五灵凤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开始修建蚌埠至沫河口淮河北岸大堤,汛前按时完工,基本解决了北岸地区水涝灾害。

3月24日  中共淮北区委发出《关于开展敌伪军工作及敌占区工作的指示》。

6月5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城市和交通要道工作的指示》。

10月  中共蚌埠工作委员会(对外称“淮河办事处”)成立。工委书记徐崇富,工委委员张漫萍、张叔友。工委成立后直至解放战争开始,坚持对蚌埠开展城市工作,并派城工干部打入蚌埠,从事地下秘密斗争。

11月24日  中共宿怀县委成立,胡天禧任书记,包括淮上在内的淮北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基本恢复。 

1945年

8月23日  中共淮北区委发出《关于收复城市工作的指示》。24日,淮北军区收复五河县城,中共泗五灵凤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迁至县城办公。

9月24日  中国第十战区受降仪式在蚌埠举行,接受安徽、江苏两省长江以北地区的安庆、滁县、蚌埠、固镇、徐州、海州、连云港等地共68234名日军的投降。

9月  中共蚌埠区工委成立,何文珊任书记。

1946年

7月13日  国民党军开始大规模进攻淮北解放区,中共蚌埠工委(“淮办”)、 泗五灵凤县委转移至洪泽湖。11月,五河县县长王亚箴壮烈牺牲。

1947年

1月1日  蚌埠成为安徽省第一个省辖市,下辖东安、国庆、中山、西市、小蚌埠5个区,面积104.5平方公里,人口226690人。

7月  中共蚌埠工委(“淮办”)书记张漫萍在湖沟壮烈牺牲。

10月  中共蚌埠工委(对外称“东南办事处”)成立,领导蚌埠城内部分秘密组织及其周边地区的城市工作。

10月  中共淮北地委决定,恢复泗五灵凤县委,孟亦奇任书记。 

1948年

3月  中共怀远县委成立,崔剑晓任书记。

10月  中共蚌埠秘密组织成立“蚌埠人民自卫总队”,开展保护城市车站、码头、工厂、仓库等重要设施的任务,以迎接人民解放军入城。

12月22日  以中共江淮第二地委为主组成的接收蚌埠的人员移驻固镇,进行全面准备。 

1949年

1月20日 蚌埠解放。蚌埠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中共蚌埠市委、蚌埠市政府、蚌埠市警备司令部宣告成立。

1月22日  中共蚌埠市委与中共蚌埠秘密组织接上关系,共有5支秘密党组织,26个基层党支部,420名党员。

2月12日  华东支前委员会、华东支前司令部移驻蚌埠,统一组织指挥渡江战役支前工作。

3月9日  东海烟厂迁入蚌埠,此为本市第一家国营企业。

3月22日  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等率渡江战役总前委、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机关移驻蚌埠南郊孙家圩子村,孙家圩子成为渡江战役前方指挥中心和华东地区的政治决策中心。3月31日,总前委书记邓小平在此组织拟定渡江作战方略《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4月3日,中央军委批复同意。

3月26日  陈毅在孙家圩子传达中央军委决定:张爱萍筹建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并任司令员兼政委。

4月1日  中共中央华东局在蚌埠孙家圩子印发《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关于江南新区农村工作的指示》《关于我军南进与各游击区会师的工作指示》等三个草案。

4月  皖北国营贸易总公司在蚌埠正式成立,此为安徽首个国营商业企业。

5月1日  市委印发《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初步方案》。

5月2日  蚌埠市渡江支前庆功大会召开,表彰20家单位、593名个人。

5月17日—20日  蚌埠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

5月  蚌埠开始大规模肃特剿匪斗争。

7月1日  津浦铁路淮河轻便桥通车典礼在蚌埠举行。同日,建桥烈士纪念碑落成。

10月1日  蚌埠6万余人集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蚌埠日报》2021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