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有一位抗战时期入伍的新四军老战士一一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离休干部姚春英。她淡泊名利,为人低调, 朴实无华,不事张扬,所以知道她革命、战斗、奉献一生的人并不太多。
日前,我听曾任蚌埠市人民检察院反贪局长、政治部主任的退休干部唐桂平同志讲述岳母姚春英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的经历和新中国成立后甘于奉献的感人事迹,我深受感动。作为党史、军史爱好者和研究者,一种十分强烈的责任感和欲罢不能的激情促使我查阅有关资料、访谈有关人士,然后打开键盘,把姚春英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和甘于奉献的崇高品德浓缩在字里行间,作为一个特殊的花环遥寄到姚老的灵前,以纪念这位新四军老战士逝世10周年。
长江南岸农家女,勇当地下交通员
姚春英1923年12月出生于长江南岸安徽省铜陵县顺安镇花园村一个贫苦的农家,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先后离世,姚春英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艰难度日,小小年纪就过早地饱尝了人生的艰辛。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大举向中国内地进攻。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掀起与日本侵略者殊死搏斗的抗日救亡高潮。
当时,新四军活跃在长江南北,积极开展抗战宣传和游击战,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新四军的到来使姚春英深受鼓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她决心投身抗日救亡斗争的队伍,为打败日本侵略者贡献力量。于是,她的家成为党的地下交通站,年仅14岁的姚春英也成为一名地下交通员。她多次深入到敌占区通报信息,交换情报,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她的各项任务,受到上级领导的赞扬。
姚春英在担任地下交通员期间,经常冒着生命危险从事侦查敌情、传递情报、充当向导等工作,并多次圆满完成护送新四军和根据地负责人安全过境的艰巨任务。张伟烈就是被姚春英多次护送通过封锁线的领导人之一。
张伟烈,抗战时期曾用名张开南。他于1938年7月随新四军到达皖南云岭后,部队决定派张伟烈到铜陵工作。到铜陵后,他积极帮助章啸衡、谢节之等在胥坝、汀洲一带组建了铜陵地区第一支民众抗日武装——沙洲游击大队,不仅配合新四军狠狠地打击了日军,也为新四军输送了大批兵源,在抗日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伟烈先后任中共铜(陵)南(陵)繁(昌)中心县委书记、铜陵县委书记等职。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当地的党组织迅速发展壮大,有力地支援配合了新四军的抗日斗争。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后,上级派张伟烈到江边设立联络站,先后接送一千余名新四军指战员安全突围到江北无为地区,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保留了珍贵的火种。
5月,中共皖南特委在无为县白茆洲重新组建,张伟烈任特委宣传部长。由于张伟烈曾任中共铜陵县委书记,对在铜陵出生长大、长期担任地下交通员、并护送过张伟烈等新四军将士安全通过封锁线的姚春英印象很好。皖南事变后,他们又在无为为抗战多有接触,对姚春英深为了解。
新中国成立后,张伟烈先后任广西宜山、钦州地委书记、广东省海南岛区党委书记等职,不久调到外交战线,先后出任驻苏联大使馆政务参赞、党委副书记,驻伊拉克、摩洛哥、蒙古、泰国等国大使。1985年3月离休,2006年4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在“文革”期间,许多披肝沥胆、出生入死为革命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领导干部都受到审查和冲击,张伟烈和姚春英也不例外,当专案人员找张伟烈调查姚春英“问题”时,同样身处逆境的张伟烈面对调查人员的威胁,他不为所动。基于对姚春英的深刻了解,他坚持实事求是,义正辞严地为姚春英仗义执言,他称赞姚春英在极端艰难的战争年代,为党的事业、为新四军发展壮大做出了积极贡献,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和坦荡胸怀。
1941年9月,刚刚18岁的姚春英就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她对自己更加严格要求,更加舍生忘死地投入战斗,更加坚定地与党同生死、共患难,决心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
投身抗战不畏死,深夜带路炸碉堡
皖南事变后的1943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开始从战略相持阶段向战略反攻阶段转化。面临穷途末路的日本侵略者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为了垂死挣扎,扑灭越烧越旺的抗战烈火,驻扎在铜陵顺安镇的日军在一个交通要道口建筑两个碉堡,对抗日救亡活动和新四军的行动造成很大的威胁,当地党组织和部队决定炸掉这两个“眼中钉”。
碉堡在制高点上,易守难攻,而且碉堡窗口架着机枪,日军发现目标就开枪扫射,靠近的风险极大。但是,姚春英不怕牺牲,自告奋勇要求为炸碉堡的战士们带路。
爆破组勇士们在姚春英的带领下,利用夜黑和路熟的有利条件,趁敌不备,顺利地炸掉了第一个碉堡。当向第二个碉堡转移实施爆破时,大股日军听到爆炸声后迅速赶来,把爆破组的战士们团团围住。姚春英临危不惧,利用自己是当地人熟悉地形地貌的优势,带领大部分战士突围成功。但是,负责掩护的十多位战友却全部壮烈牺牲。
多年后,姚春英老人回忆这段炸碉堡往事时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她热泪盈眶地说:“多好的战友啊!出发时都是生龙活虎的小伙子,一场战斗就都牺牲了,多可惜啊!”缅怀和痛惜之情溢于言表,身边的人听了无不为之动容。
深入虎穴伸大义,策动伪军打鬼子
姚春英亲笔书写的一份材料中披露,1943年8月,皖南游击队连长查福德要姚春英深入龙潭虎穴的敌人军营,策动伪军反正。姚春英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极其艰巨的任务。她首先与潜入伪军中任队长的表哥陈良概(中共秘密党员)取得联系,然后做伪军其他人的工作。伪军都是中国人,或多或少都有点民族感情,对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的暴行都是痛恨的,其中真正死心塌地为日本侵略者效劳卖命的汉奸极少,绝大多数为生活所迫。姚春英与陈良概密切配合,对伪军人员痛陈日军暴行,激发民族大义,这队伪军接受了姚春英、陈良概的策动。10月,姚春英带一连战士把这队伪军人马和20多支枪全部接过来。姚春英奉命策动伪军调转枪口打鬼子,这不仅增强了游击队的力量,而且在政治上給日伪势力一个沉重的打击。
敌人恼羞成怒,到处搜捕姚春英,并悬赏1000块大洋买姚春英的人头。在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当年11月,党组织决定把姚春英送到江北无为县正式参加新四军,分配到第七师供给部金库任监印组组长。
在人们的心目中,一般都认为部队的后勤、供给部门的工作比前线轻松、安全得多。事实并非如此。打起仗来,后勤供给人员并不比前线安全,不少后勤供给人员牺牲在岗位上。如新四军第七师供给部部长郑行福、副部长郭义鸿都在抗战反“扫荡”中壮烈牺牲。这充分说明,后勤供给部门也是前线,后勤供给工作人员也和前线战士一样,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
穿行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立战功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新四军第七师奉命北撤,姚春英随部队从苏北到鲁南,先后参加了苏北涟水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等重大战役。1947年2月,华中和山东两大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姚春英被编到华野第四纵队供给部,先后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1948年6月起,参加了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1949年4月,又参加了渡江战役。
在孟良崮战役期间,姚春英担任一个供给组的组长,并兼任群众纪律检查委员。她披星戴月,废寝忘食,筹集物资、弹药,确保前方的需要。她深知“兵民是胜利之本”的道理,带头遵守群众纪律,维护群众利益,当地乡亲都拿她当做亲人一样。
在孟良崮战役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为了取得胜利,姚春英把北撤时组织发给她的100块大洋和一位老红军送给她的一小块金子和一枚金戒指全部捐献出来作为军用。她对革命事业就是这样的披肝沥胆,毫无保留!
姚春英回忆,孟良崮战役打得极为惨烈,激战三天三夜,孟良崮前面垛庄的河水都被鲜血染红。她带领供给组也与前线的战士一样连续苦战三天三夜。她眼睛熬得通红,累病了,既发烧,又吐血,仍不离火线,坚持战斗,直到孟良崮战役取得最后胜利。她的事迹受到参战部队指战员和供给部首长的高度赞扬。
从参加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在华东地区发生的战役、战斗,姚春英几乎都参加了,可谓身经百战,屡立战功。如1943年抗战期间,因带领铜陵县游击队炸掉日军碉堡和护送张伟烈等新四军将士和地方党组织领导安全通过封锁线,中共铜陵县委给姚春英记一大功。从1945年8月日本投降至新中国成立,据不完全统计,在解放战争中,姚春英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6次。一名年轻的女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屡立战功,确实是铁军中一位名副其实的巾帼英雄,她身上展现的铁军精神永远闪耀着壮丽的光芒!
牢记初心永不忘,甘为人民作奉献
姚春英十几岁就参加革命,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她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后在安徽省妇联、安徽日报社、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和水电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从事机要、组织、人事工作。几十年来,她一直埋头工作,甘于奉献,1982年8月从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离休。
姚老一生淡泊名利,为人低调,从不居功自傲,从不向组织伸手要官要权、要名要利。个人生活一直保持勤俭节约,省吃俭用的劳动人民本色,从不铺张浪费。但每当听说老区、灾区人民有困难时,她总是毫不犹豫,慷慨解囊。山东蒙阴是鲁南山区的一个贫困县,几十年来,姚春英一直心系这里。1996年,73岁的姚春英重访老战场孟良崮,看到当年的老房东和当地民众生活还很艰苦,她心情沉重,夜不能寐,遂从自己多年省吃俭用积攒的养老金中拿出5000元捐献给蒙阴县委。2002年,蒙阴县遭遇旱灾。年近80高龄的姚春英闻讯后又捐赠3000元救灾。1998年8月,当她从新闻报道中听闻铜陵遭受严重水灾时,她又给铜陵灾区寄去1000元。
姚春英大爱无疆,对普通百姓,只要看到他们遇到困难,不管认识不认识,她都要伸出援助之手,或多或少地提供帮助。她所在的水科院离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很近,一些来这里求医治病的老区群众,只要找到她,她都热情接待,积极帮助联系医院和医生。姚老助人为乐的善举数不胜数,不胜枚举,在淮委水科院和所在小区,她是众所周知、人们公认的“热心人”。
姚春英还利用自己工作单位的特点和优势,一再请淮河水利委员会和水科院领导多关心老区的水利建设。为此,山东《临沂日报》予以专题报道,在当地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人们都被姚春英不忘初心、牢记宗旨、心系老区民众的精神所深深感动。
姚春英对子女严格要求,从不娇惯,始终教育子女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四个子女都很优秀,都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大女儿姚海燕为人师表,曾获市“十佳女教育工作者”和市“三八红旗手”称号;大儿子来宪法曾作为优秀运动员代表应邀参加国务院举办的国庆30周年庆祝活动;小女儿姚海萍任经开区卫生监督所所长,曾获市“十大感动卫监人物”称号;小儿子来宪强曾是昆明军区足球队主力队员,后转业到蚌埠市体委任教练,曾获市“十大新闻人物”称号。
党、人民、部队和社会各界都没有忘记她。1997年5月16日,姚春英应特邀参加纪念孟良崮战役胜利50周年大会期间,她与有关同志和随行照应她生活起居的女婿唐桂平受到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当迟浩田将军与姚春英亲切握手,姚春英称他为“首长”时,迟浩田将军幽默地说:“不,不。当年我当连指导员时,你就是营级干部了!”说得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姚春英被多次评为先进工作者、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还被选为出席中共安徽省党代会代表。
姚老曾战斗过的蒙阴等地县委县政府领导和一些群众代表,每年都来蚌埠看望她,表达人们对她的爱戴和崇敬之情, 1990年3月,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军事人物》第一集刊载了姚春英的生平介绍。1998年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英雄孟良崮》一书中刊载了《无尽的思念》一文,表达了人民对她的崇敬和缅怀。
姚春英女儿、退休教师姚海燕、唐桂平夫妇对我说:“老妈妈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是她经常给我们讲当年艰苦卓绝的战斗经历、对无数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以及对党的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和革命传统的坚守,使我们终生难忘。她经常教导我们如何工作、如何做人,并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作出榜样。这是她老人家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遗产,我们终生受用不尽。”
曾任蚌埠市公安局网监支队支队长的杨婉菊与姚老是近邻,谈到姚老,杨婉菊满怀深情地说:“我是在姚阿姨身边长大的,她老人家很喜欢我,对我像亲生女儿一样。回顾往事,我认为姚阿姨这位革命老前辈对我的关心、关爱和言传身教,是我成长的重要因素。我非常感谢和怀念她老人家。”
曾在水科院担任过姚春英领导并在一起工作多年的省水利厅老干部余春水在追念姚春英《怅望苍穹悼落霞》一文中说:“几十年来,姚老待人真诚,生活简朴,乐于助人,对己、对子女严格要求,始终保持着战争年代那一股激情。1949年转业时就是营级干部,可直到离休她的职务未动,级别未提,工资未长。就这样,她依然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勉敬业,任劳任怨,尽职尽责,为安徽水利事业和党的组织建设,倾注了一腔热血。她曾多次被评为模范党员、先进工作者,还被选为中共安徽省党代会代表。老人胸怀宽广,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让后人永远铭记和怀念。”
姚春英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2011年10月2日,姚春英以88岁高龄在蚌埠仙逝。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领导、革命老区山东蒙阴县委县政府领导和省水利厅、水科院领导,以及铜陵的一些老战友、老朋友都闻讯赶来为她送行。时任淮委主任肖幼在悼词中,高度评价姚春英“牢记使命,情系人民,打仗是英雄,建设是模范,非常了不起的江淮女杰。”
在殡仪馆仙鹤厅遗体告别仪式大厅中挂着一副挽联:“身历孟良淮海屡立战功堪称巾帼英雄;心系皖鲁水利倾囊捐助无愧模范党员。”高度概括了姚春英革命、战斗、奉献的一生。
“人民铭记即不朽,活在人心便永生”,诚哉斯言!姚春英就是一位活在人心、不朽永生的人,她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人民永远铭记她的革命精神、感人事迹和高尚品德。
(作者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蚌埠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