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叔友,1919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一个店员家庭,青少年时代随父母在汉口读书时即接受革命思想。九一八事变后,正读初中的张叔友开始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卢沟桥事变爆发,他毅然决然地投笔从戎,加入“华北宣传队”,成为一名年轻的抗日战士,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7月,党组织派遣张叔友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领导的“抗敌演剧队第六队”工作。第二年到达淮北地区,从事抗日救亡工作。1941年9月,他任淮北苏皖边区青年抗日救国总会副主任、苏皖边区各界抗日联合救国总会委员等职。
1944年10月,中共蚌埠工委(淮河办事处)成立,张叔友为工委委员。抗战胜利不久,他化装为商人再次来到蚌埠,对蚌埠地下党组织开展巡视后,在火车站附近被捕。狱中,张叔友宁死不屈,机智、顽强地与敌人周旋。蚌埠工委和市内地下党组织虽全力营救,但终未成功,张叔友牺牲时年仅27岁。
十六字令
无题
(1945年底或1946年初)
愁,
静锁铁窗作楚囚。
浩然气,
天地共悠悠!
张叔友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艺术天赋,被捕后对革命理想的追求更加强烈,他满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在狱中写下了这首《十六字令》:“愁,静锁铁窗作楚囚。浩然气,天地共悠悠!”通过看守从狱中寄出。
这首《十六字令》,从字面上看,虽然第一个字就是“愁”字,但他并没有借此抒发个人的苦闷和愁绪,更没有流露一丝一毫的消极和悲观。这个“愁”字抒发的是他内心不能为夺取革命胜利而继续战斗的遗憾和痛楚。张叔友虽然身陷囹圄,随时都会被凶恶的敌人杀害,但是一个“静”字充分展示了他革命意志的坚定不移和身陷囹圄的镇静从容。他的“静锁铁窗作楚囚”,与著名革命烈士恽代英《狱中诗》“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所表达的都是共产党人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操,烈士们为实现远大理想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浩然正气和革命精神与熠熠日月争辉,同悠悠天地共存!
张叔友才华横溢,尤其热爱和擅长音乐,这使他组织开展的救亡宣传活动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1938年7月,党组织决定张叔友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领导的“抗敌演剧第六队”工作,到敌后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周恩来时任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为该厅厅长。
张叔友在蚌埠被敌人逮捕后,囚禁于警察局国庆街看守所。狱中,他遭受到种种酷刑,但坚贞不屈,始终严守党的秘密,没有暴露真实身份,并勇敢机智地与敌人作斗争。为了使党组织了解情况,他将写有“我受人陷害,请你告诉家中父母不要紧,等官司打清我就回去”的隐语字条送到蚌埠地下党支部负责人朱百里手里。次日,朱百里和吴彻以同学名义冒险探监后,立即召开会议,一面组织营救,一面派人向上级党组织汇报。此后,蚌埠工委和市内地下党组织虽通过各种关系、采取各种措施全力营救,但没有成功,张叔友终于被敌人杀害。
张叔友烈士生前曾为儿子张力克写了一首诗:“你是天上的明星,你是地上的蔷薇……你降生在洪泽湖畔……江淮,那是你战斗的家乡。”2006年11月,在纪念《蚌埠日报》创刊50周年大型音乐会演出期间,张叔友烈士之子、长影乐团艺术办公室主任、国家一级作曲家张力克在蚌埠献上一场精彩的演出。他满怀深情地向牺牲的父亲倾吐肺腑之言:“你的力儿,小力克没有辜负你的期望,他在党的哺育下成长为党的文艺战士,决心沿着你的足迹和期望坚定地走下去!”2012年8月1日, 张叔友烈士革命遗物捐赠仪式在蚌埠市革命历史陈列馆举行。张叔友烈士亲属代表张鸣冲向该馆捐赠了张叔友烈士革命遗物《狱中吟》。《狱中吟》由若干珍贵照片和诗歌组成,见证了张叔友烈士在民族危亡时刻,投身抗日烽火的艰难革命历程,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载《蚌埠日报》2016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