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1914-2015),湖南平江人。1926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任红三军团营长并参加长征,1936年任红军团团参谋长。抗战全面爆发后,先后任新四军游击支队、新四军第六支队、八路军第四纵队、新四军第四师参谋长和四师第11旅旅长,驰骋淮北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参与了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第三野战军参谋长,挥戈华东战场,参与指挥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总参作战部部长、军事学院院长、总后勤部部长、副总参谋长、国防大学校长兼政委、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1955年、1988年分别被授予中将、上将军衔。
庆祝蚌埠解放四十周年
(1989年1月)
长城内外起风雷,
鏖战中原鼙鼓催。
天堑飞舟南海靖,
神州大地庆春回。
这是张震将军应邀为纪念蚌埠解放40周年而题写的一首七绝。诗的大意是:七七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就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动员令。在烽火硝烟中,作者奉命长期转战在蚌埠地区和淮北大地,从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到参与指挥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这里是他辉煌军事生涯的见证地,也成为他实现民族解放、迎来人民新生夙愿的魂牵梦萦之地。
张震将军征战蚌埠地区始于抗战初期。蚌埠地区沦陷后,为挺进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9年夏,时任新四军第六支队参谋长的张震和彭雪枫将军率部东进以怀远龙亢为中心的淮上地区,首战湖沟集日伪军,四次夜袭怀远县城,攻克安乡、上桥等日伪军据点,在常家坟伏击日军4艘汽船。3个月中,毙、俘日伪军约2000名,给蚌埠、怀远日伪军以极大震慑,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1940年夏,彭雪枫、张震率部第二次进军淮上。近一年间,对日伪军作战20余次,并开创了华中战场首次击落一架日军飞机的范例。其间,创建了党领导的淮上抗日根据地,这是党在蚌埠地区较大规模区域内进行的首次全面执政实践。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第四师在怀远成立,彭雪枫任师长兼政委,张震任参谋长,怀远成为这支英雄部队的诞生地。
1941年5月,四师从固镇任桥越过日军重点把持的津浦铁路,转移至苏皖边区继续开展抗日斗争,张震开始转战于五河、固镇等地区。为解救陷入日军包围的张震将军,同年11月,宿东游击支队参议、固镇湖沟人李文宗等24人捐躯抗日疆场,将军对此永远铭记在心,几次前往战斗遗址祭奠并捐款修建烈士墓。
淮海战役又称徐蚌会战,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这场战役也是时任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张震将军参与指挥的最紧张的一场战略决战。蚌埠地区是淮海战役南线主战场,在战役第一、第二阶段,华东、中原野战军两次在固镇、怀远一线,成功阻击了位于蚌埠地区的国民党军第6兵团李延年部和第8兵团刘汝明部的屡次觊觎解围企图,为战役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蚌埠和怀远、五河、固镇也在淮海战役的隆隆炮火中迎来了解放。
为完成“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历史使命,1949年3月,已任第三野战军参谋长的张震将军,和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等,率渡江战役总前委、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移驻蚌埠南郊孙家圩子村。邓小平曾回忆说:渡江作战,“我的指挥部在三野司令部,张震是参谋长”,说的正是这段经历。
在孙家圩子,3月25日-26日和28日,张震分别出席了总前委会议、华东军政联席会议,听取渡江作战准备工作汇报,重点研究渡江作战方案。会后,受邓小平、陈毅之命,张震起草了两大野战军渡江作战方案初稿。邓小平审阅后认为,对大兵团指挥说明战役企图、可能预案即可,随即亲自拟定了渡江作战方略《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4月3日,毛泽东亲自批复同意。至此,推翻蒋家王朝统治的进军号在孙家圩子吹响。
渡江战役的胜利,迎来了新中国诞生的曙光,预示着浴血奋斗的共产党人即将共圆“神州大地庆春回”之梦,作为为之奋斗20年的张震将军怎不欢欣鼓舞!
翰墨飘香,饱含深情。今又重读,睹诗励人。
(载《蚌埠日报》2016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