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化东(1908-1946),原名曹明进,安徽省泗县城南小曹村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奉党组织指示,1928年,曹化东回泗县从事农运,发展一批中共党员,成立党支部,并任书记,同王亚箴等一起,组织领导当地的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1930年,他与王亚箴参加石梁河农民暴动。1938年底,恢复扩大界沟支部,王亚箴任书记,曹化东任副书记。1946年,驻蚌埠、徐州的国民党军,大举进攻淮北解放区,五河县民主政府副县长曹化东撤离县城。同年10月,在和敌人作战中,曹化东腿部中弹,主动留下阻击敌人,终因弹尽而壮烈牺牲。新中国成立后,五河县人民政府曾把县城顺和街命名为“化东街”,以志纪念。
赠乃铭
(1930年冬)
勇者不自悲,
窘困且莫哀。
饥寒冶韧性。
风霜成高才。
雷鸣春将至,
工农必登台。
赤血染大旗,
建立苏维埃。
这首诗是创作于1930年石梁河农民武装暴动失败后,面对困苦环境,作者赠诗乃铭(王亚箴,原名王乃铭,安徽五河人。1930年7月,王亚箴和曹化东作为石梁河农民暴动行动委员会成员,参与组织暴动工作。1946年7月,国民党军队开始全面进攻淮北解放区后,王亚箴率部坚持游击斗争,因弹尽于当年冬壮烈牺牲于洪泽湖畔),相互勉励。诗的大意是:勇敢的人不会因暂时失败而感到悲伤,虽面临窘迫困境但不能怨天尤人、徒自哀叹。饥寒交迫能锤炼我们的意志,风霜雪雨才能成就我们的才能。响起的雷声,预示着春天即将来临,工农大众必将登上历史舞台,革命一定会取得胜利。烈士的热血染红了革命旗帜,他们用生命换来的苏维埃人民政权终将建立。全诗表达了作者虽身处“饥寒”“风霜”之逆境,但更透视出作者坚韧不拔的革命斗志和对革命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念。
为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统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1930年7月,五河与泗县交界的石梁河两岸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首次农民武装暴动。暴动前,作者与王亚箴一起拟写标语、口号、布告、传单和行动纲领。因消息走漏,暴动提前举行,中国工农红军独立师宣告成立。暴动以五河界沟和泗县大魏、小魏为中心,从石梁河两岸转战至泗南、泗东、泗北等广大地区。因敌众我寡、武器落后、孤军无援,暴动虽最终失败,但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地方势力,迫使泗县县长下台,充分显现了农民组织起来的力量,更在皖东北地区播下了革命火种,为后来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暴动失败后,石梁河两岸的党组织遭到破坏,幸免于难的共产党员转入秘密斗争。1930年9月,伤愈的王亚箴,几经辗转找到曹化东,秘密商量恢复党组织活动,但因形势严峻未能实现。曹化东与妻子丁珍、岳父连同王亚箴,结伴到嘉山县张八岭,在柴营、杜桥等地隐蔽。曹化东和王亚箴先给人家打石臼、舂米,勉强维持生计。不久,他们又以教私塾为掩护,继续开展秘密活动,打探革命消息。当时,处境困难,生活艰苦,为贴补家用,曹化东只得让妻子丁珍上山刨药、给人帮工。在近一年教书期间,曹化东和王亚箴共培养两名学生入党。当曹化东听说在暴动中被捕的王子玉、魏正斌等领导人英勇就义、他的父母被抓进牢房、祖父母被迫外逃要饭等消息后,曹化东悲愤交集,挥笔写下这首铿锵有力的诗篇赠给王亚箴,相互鼓励,共同表达不畏艰难困苦和对革命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念。
岁月悠悠,革命烈士的身影虽渐行渐远,但他们在身处逆境中对革命矢志不渝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去接力完成烈士们未竟的事业,共同谱写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新篇章!
(载《蚌埠日报》2016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