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人物

传檄江南定江山——读郭化若将军渡江作战前线创作的一首词

发布时间:2019-06-29 19:12 来源:中共蚌埠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作者:郭照东 阅读次数:次 

郭化若(1904-1995),福建福州人,黄埔军校四期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赴莫斯科学习两年后,于1929年春加入红四军。古田会议后,曾任红一方面军代参谋长、毛泽东军事秘书,协助朱德、毛泽东指挥了第二、第三次反“围剿”作战。长征途中,一度和毛泽东随干部团行动。在延安,任中央军委一局局长,协助毛泽东处理军事事务并研究毛泽东军事理论。抗日战争时期,创办并主编《八路军军政杂志》,深入研究抗战战略问题。其间,毛泽东曾致函郭化若表示,以后“仍请你对军事教育作我的顾问”,称主授“战略学”课程“郭化若授得不亚于我”。郭化若获“儒将”、“毛泽东军事高参”美誉。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副司令员、第4纵队政委,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政委,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率部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顾委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菩萨蛮·渡江之夜

(1949年4月20日、21日夜于江中)

素帆百万飞如箭,

乘风顷刻敌前现。

碧水静无波,

疏星夜转多。

弹飞如急雨,

难阻雄师路。

天险说长江,

功成夜未央。

这是一首在渡江作战前线横渡长江时填写的一首词。

淮海战役的胜利,标志着铲除国民党22年独裁统治的渡江战役准备工作全面开始。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下辖4个兵团,郭化若任第9兵团政委,和司令员宋时轮指挥第25、第27、第30、第33军进行渡江作战。遵照第三野战军《京沪杭战役预备命令》的部署,第9兵团4个军于2月底至3月初分别经蚌埠进驻江北指定位置,兵团司令部移驻无为、含山地区,开展渡江作战的全面准备工作。其间,在听取第27军军长聂凤智渡江侦察江南的汇报后,郭化若和宋时轮决定,派出一支侦察分队携带电台插入江南,与江南游击队会合,共同侦察敌情,充分做到“知彼”。4月6日,渡江先遣大队夜渡长江成功,不仅收集了大量情报,并有力策应了突击部队过江。电影《渡江侦察记》即以此为原型拍摄而成。

3月底,渡江战役总前委书记邓小平在蚌埠孙家圩子组织拟定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命令,郭化若所在的第9和第7兵团30万人组成渡江中集团,由三野第一副政委谭震林指挥,在裕溪口至枞阳镇段,比东集团、西集团提前一天发起渡江作战。为此,中集团承担了更为艰巨的渡江作战任务。其中,第9兵团在姚沟至裕溪口段展开渡江突击。据此,第9兵团决定,以第27、第25军为第一梯队,于荻港至鲁港间渡江。兵团在临江坝设置前方指挥所,随第27军渡江,进至半边街靠前指挥。

从4月20日晚第9兵团率先发起渡江作战开始,郭化若就亲临长江前线,和宋时轮实施靠前指挥,并目送战友飞渡长江。到21日晚,他随部队成功渡江,登上江南土地。其间,他亲眼目睹了渡江作战军民同心协力万船竞发和冒着枪林弹雨成功登陆的壮观场面,更为所率部队不惧枪林弹雨,直插国民党军江南腹地的大无畏精神所感动。将军本色是诗人。诗词、书法俱佳的儒将兴致勃发,在长江江面上即兴填写了这首词。

词的大意是:在月朗星稀的夜晚,长江江面悄然平静无息。蓦然间,白帆点点群集江面,成千上万军民同舟共济,疾飞如箭,奋力向江南进发。此时,南岸的国民党守军已经发觉,暴雨般的子弹、炮弹迎面袭来。但人民解放军无所畏惧,乘风破浪,顷刻间,纷纷飞越长江“天堑”,冲破国民党军的所谓“立体防线”,绵延不绝地踏上江南土地。雄师仍在横渡,夜还未深,风虽乍起,云已遮月,繁星初现,尽管气象变幻、“天堑”依旧、炮声震耳,但所有这些险阻怎能阻挡百万雄师飞越长江之路?攻占南京、解放江南就在眼前,新中国诞生的曙光已经来临!全词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和豪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渡江成功后,郭化若和宋时轮率部参加了湾沚围歼战和淞沪战役(上海战役),并承担了上海警备任务,他为自己能参加埋葬蒋家王朝、攻占全国经济中心上海的渡江作战而自豪! 

(载《蚌埠日报》2016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