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大事记

蚌埠百年大事记(1911-2010)

发布时间:2019-06-29 17:30 来源:中共蚌埠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阅读次数:次 

1911年5月,津浦铁路蚌埠淮河铁桥、蚌埠火车站相继建成。之后,津浦铁路全线贯通。

1911年11月19日,张汇滔领导的淮上军光复蚌埠。12月2日,淮上军在蚌阻击张勋复辟军,淮上军官兵88人阵亡。

1912年初,废清同治二年(1863年)所设蚌埠地方行政机构“三县司”,蚌埠改为凤阳县第二区,置保卫团,凤阳关设蚌埠分关。

1913年7月,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任命倪嗣冲为皖北镇守使兼领皖北观察使、安徽都督兼署民政长。倪氏开始在蚌督皖。

1914年,蚌埠设警察专局、皖北盐务局,凤阳常税关移至蚌埠。

1915年,江淮水利测量局在蚌设水文站。

1915年,倪嗣冲从上海购发电机在其“将军府”安装发电,蚌埠出现电灯。

1917年5月,皖淮水利协会在蚌埠成立。

1922年10月,安徽首个工会组织蚌埠铁路工会成立,领导人赵兴旺、王顺等。

1923年2月13日,蚌埠铁路工会组织领导工人举行声援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斗争。此为蚌埠工人第一次有组织、有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6年1月,蚌埠第一个中共组织——蚌埠特别支部建立,负责人苏美一,有党员4人。

1926年9月10日,共产党员杨兆成(又名杨白涛)被皖军总司令陈调元杀害于小南山,时年24岁,他是安徽第一个为革命献身的中共党员。

1927年5月29日,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来蚌督师。

1928年,河北省盐山县人杨树诚来蚌兴建第二宝兴机器面粉厂。

1930年10月,中共长淮特委在蚌埠建立,领导蚌埠及周围10多个县党的工作。首任书记陈履真。

1932年秋,中共长淮特委机关因遭受破坏而停止活动。书记朱务平被捕,与其他共产党员共20多人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

1938年2月2日,蚌埠沦陷。

1938年2月,中国军队第51军对日军展开淮河阻击战。此役历时近20天,日军伤亡3000人,迟滞了津浦路南线日军北犯势头,直至5月。

1938年7月,伪中华维新政府行政院长梁鸿志任命倪道烺为伪安徽省维新政府省长。10月28日,伪安徽省维新政府在蚌成立,1940年3月改为伪安徽省政府。

1941年11月,抗战时期蚌埠首个中共秘密组织——小蚌埠支部成立,书记高揖三。

1943年4月29日,日本在蚌设领事馆,10月1日升为总领事馆。

1944年10月,中共蚌埠工委(“淮河办事处”)成立,书记徐崇富。

1945年9月24日,苏皖境内日军受降仪式在蚌举行。

1946年1月,蚌埠脱离凤阳县辖,设东安、国庆、西市、中山、小蚌埠5个区,总人口226690人。

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设市。市政府即日成立,市长李品和。

1949年1月16日,为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国民党军队炸毁蚌埠淮河铁路大桥。

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曹荻秋、市委书记李世农、市政府市长万金培“即日到职视事”。

1949年3月22日~4月4日,渡江战役总前委邓小平、陈毅、谭震林、粟裕等率渡江战役总前委、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机关进驻孙家圩子(今属燕山乡)。邓小平在此组织拟定渡江战役作战方略《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

1949年7月1日,津浦铁路淮河轻便铁桥落成通车。建桥中,王吉珍、刘建国、李鸿顺、周福贵、周建斌、任武志为之捐躯。铁道兵团三支队为烈士树立“建桥烈士纪念塔”。

1949年10月1日,全市6万余人举行盛大集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4月21日,中国共产党蚌埠市第一次党员代表会议召开。至1956年,计召开9次党员代表会议。

1950年7月11日,历时8个月的淮河铁桥修复工程完工并举行通车典礼。

1950年7月,发生严重洪涝灾害。24日淮河吴家渡水位超1931年的历史最高水位,上涨到21.15米。市郊12万亩土地被淹,损坏房屋1.84万间。

1950年10月14日,政务院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随后,淮河水利工程总局奉命从南京迁至蚌埠,局长刘宠光。

1950年11月6日,国家治淮委员会在蚌成立,曾山任主任。

1951年5月3日,中央治淮视察团在蚌将毛泽东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两面锦旗,分别授予治淮委员会和皖北治淮指挥部。

1952年1月,全市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1953年9月,市花鼓灯歌舞首次进京参加全国民间歌舞调演,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观看演出,并接见老艺人冯国佩等人。

1953年,市人民政府制定《蚌埠市1953~1957年国民经济计划》和《蚌埠市1953~1957年城市公用事业计划》,计划管理体制初建。

1954年7月3日,蚌埠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954年7~8月,发生20世纪以来最大水灾,洪水历时68天。淮河吴家渡最高水位达22.18米,超过1950年的历史最高水位。全市投入20余万人抗洪并取得胜利,市区未被水淹。

1955年1月,出现罕见低温大雪天气,最高积雪深35厘米,最低温度为摄氏零下19.3度。淮河积冰厚达2米,封航32天。

1956年1月8日,全市开始掀起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1957年5月6日,蚌埠泗州戏剧团赴京演出泗州戏,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观看演出,并接见全体演员。

1958年3月2日,市委举行“促进工农业大跃进誓师大会”,国民经济“大跃进”运动在全市展开。

1958年3月20日,中国共产党蚌埠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幕。

1958年8月12日,淮河中游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蚌埠闸动工兴建。1960年5月,主体工程节制大闸建成。1962年2月,蚌埠淮河闸公路桥建成通车,为省内最长的闸带公路桥。

1958年10月29日,全市农村开始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0年11月,全市农村开始开展“整风整社”运动,1962年结束。

1963年1月,郊区农村开始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持续到1965年,改为“四清”运动。在城市开展增产节约和“新五反”(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铺张浪费、分散主义、官僚主义)运动。

1963年,开始动员城镇居民下放。到1970年,累计下放2万多人。1978年后,下放居民陆续返城。

1966年8月14日,市委发出《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央“关于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的通知》。9月起全市各单位介入“文化大革命”运动。

1967年1月27日,8个“群众组织”联合夺了市党、政、财、文大权,称“一·二七”夺权。

1968年10月19日,开始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到1979年,计下放5万余人。10月22日,“干部下放劳动”亦展开。

1970年1月7日,蚌埠淮河铁路新桥动工兴建,1975年6月1日正式通车。

1975年6月1日,铁路蚌埠东站建成并开通使用。该站为蚌埠铁路分局采用电气化自动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横列式区段站。

1975年,张公山公园开始兴建,占地面积56公顷,于1983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1978年6月,蚌埠首次实施人工降雨成功。

1979年2月5日,市委召开扩大会议,学习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讨论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981年10月28日,市京剧团赴日本摄津市演出《孙悟空大闹无底洞》。此为蚌埠第一个正式出国访问的艺术团体。

1981年蚌埠卷烟厂年产量达42.4万箱,被国家经委列入全国轻工大型企业。

1982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到蚌视察工作。

1983年7月1日,经安徽省政府批准,原属宿县地区的怀远、固镇、五河3县划归蚌埠市管辖。

1984年8月29日,国务院总理赵紫阳来蚌视察。

1985年发现北郊双墩古遗址,经鉴定为大约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早期文化遗址。1986年出土一件斜纹面陶型头像,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1987年3月24日,蚌埠市被列为全国住房制度改革首批试点城市之一。翌年3月17日,市住房储蓄银行成立。

1989年10月1日,蚌埠淮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

1990年9月13日,第十一届亚运会“亚运圣火”交接仪式在市科学文化宫广场举行。

1991年1月27日,蚌埠市荣获“全国卫生城市”称号。

1991年6月12日起,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水灾。2500平方公里土地被淹,受灾人口228万人,因灾死亡50人,损失15.33亿元。

1991年7月7~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蚌埠并对抗洪救灾作出重要指示。

1992年2月20日,邓小平南巡返京,途经蚌埠,在蚌埠东站接见市党政负责人。

1994年8月23日,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组建。2010年11月29日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5年10月20~23日,全国花鼓灯艺术研讨展演大会暨蚌埠经贸洽谈会在市体育馆举行。

1996年1月31日,胜利路解放路公路铁路立交高架桥竣工并举行通车典礼。

1998年9月22~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继1991年后再次视察蚌埠并接见市党政军负责人。

1998年11月10日~11日,首届淮河文化研讨会在蚌埠举行,淮河流域四省代表及上海等地院校专家学者参加。

1999年7月12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安徽丰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此为蚌埠第一家上市公司。

2000年1月21日,蚌埠火车站新客站历时3年半改建启用,可容纳5000人候车。

2001年10月20日,蚌埠二马路小商品批发市场重建工程历时一年半建成开业。

2002年6月27日,淮河铁路特大桥竣工。此工程使京沪线全程双线客运得以实现。

2002年12月8日,朝阳路淮河公路桥建成通车。

2003年4月18日,市委、市政府部署“非典”预防控制工作。

2003年7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蚌埠视察防汛抗洪工作。

2004年2月29日,蚌埠市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设龙子湖、蚌山、禹会、淮上四区。调整后,市区面积达601.5平方公里,市区人口87.45万。

2004年7月22日,市政府发出《关于实施“3461”行动计划的通知》。

2005年1月31日,市委出台《关于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全市“保先”教育正式展开。

2005年5月17日,蚌埠古玩商城被中国古玩业商会评为中国十大古玩市场之一。蚌埠古玩玉器市场于2000年1月1日建成开业。

2005年9月29日,龙子湖大桥建成通车。

2006年10月21日~23日,首届中国花鼓灯歌舞节暨蚌埠投资贸易洽谈会举行。

2007年5月1日~6月21日,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禹墟遗址发掘项目正式启动。测定遗址距今4000~4300年。至2010年,已进行4次考古发掘。

2007年9月18日,全国道德模范李玉兰在首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颁奖典礼上受奖,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李长春等接见。

2008年6月15日,蚌埠双墩1号春秋墓考古发掘揭墓仪式在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举行。该发现跻身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2008年8月8日,蚌埠市花鼓灯奥运演出团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进行表演。

2008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蚌埠考察,就促进奶制品行业健康发展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2008年10月17日,蚌埠与合肥、芜湖一起正式启动全国第一家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

2009年3月,全市开始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101个单位、3万名党员参加。2010年2月,活动基本结束。

2010年4月9~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蚌考察指导工作。

2010年5月18日,淮河蚌埠新船闸正式通航。

2010年11月15日,京沪高铁全线铺通仪式在蚌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