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10.9万字,共分23章,以陈履真任中共长淮(蚌埠)特委书记期间组织沿淮两岸人民开展土地革命斗争为重点,首次全景式再现了他短暂而灿烂的25年人生,以他活生生的感人事迹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陈履真是中共著名党史人物,1907年生于安徽省萧县(时属江苏省)。在位于徐州的江苏省立第七师范求学期间,陈履真开始接受马列主义,初步确立了人生的坐标。从师范毕业后,他返回家乡萧县,在任教的同时,参与开办“萧县行知学社”,对农民进行启蒙教育。在大革命的浪潮中,他出任国民党萧县第九区行政局长(区长),组织带领农民开展斗争,并在斗争中经受了考验,于192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成为一名为了“干共产党”而随时准备抛弃一切的职业革命者。在上海华南大学、大陆大学学习几个月后,陈履真出任中共徐海蚌特委宣传部部长,受命参与徐海蚌特委的恢复重建。1930年10月,陈履真再次受命于危难之际,担任中共长淮(蚌埠)特委书记,领导淮河两岸十几个县党组织,有力推动了安徽土地革命斗争。1931年夏,陈履真调任上海沪东区委书记,积极投身上海抗日救亡运动。长淮特委连续三次遭受破坏后,1932年秋,已任中共江苏省委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的陈履真,以省委巡视员身份,主动请缨,冒险前往蚌埠、五河、凤阳、徐州等地,联络失散党员,认真思考分析党组织屡遭破坏的原因,积极寻求对策,力图重新恢复基层党组织,但不幸于徐州被捕。狱中,面对轮番严刑利诱,他始终铁骨铮铮,当年冬英勇就义于南京雨花台,用年轻的生命完美诠释了共产党人对入党誓言忠贞不渝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