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迹

南城孜遗址

发布时间:2019-06-29 20:31 来源:中共蚌埠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阅读次数:次 

南城孜遗址位于固镇县湖沟镇马楼村西南部,南侧紧邻澥河,东西长约620米,南北宽约400米,面积约25万平方米。遗址现为农田,由多个谷堆组成,东部较高处暴露有红烧土遗迹。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固镇县文物调查发现,周围地势较为平坦,仅遗址中部地势起伏不平,较高处与周围落差1~2米,地表暴露大量鼎足、鬲足、陶片等,陶色以红陶为主,也有黑、灰陶,多为素面,纹饰主要为篮纹,部分鼎足内侧有刻划纹。1988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初步钻探,遗址内文化层厚2.5米左右,确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遗址。2006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又对该遗址进行实地勘察、钻探,确认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有深4米、宽10~20米的围壕,壕沟填土内有较多陶片,遗址西北部有大面积夯土层,每层夯土4厘米左右,遗址东部钻探出纯正的红烧土遗迹。该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晚期聚落遗址,是淮北地区新石器遗址中面积较大的一处,对研究淮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分布有重要价值。

2012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师生进行一期发掘,开挖5个探方,发掘面积100多平方米;2013年9月,二期发掘,开挖探方32个,发掘面积800多平方米,除发现大量房屋、灰坑等遗迹外,在遗址东部发现距今约4500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古城墙和壕沟等遗迹,保存较好。古城墙整体呈梯形,东城墙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顶部宽度为20米,北城墙为东西向,南城墙被澥河冲刷,已不存,西墙为南北走向。这是固镇县继垓下古城遗址之后,发现的第二座史前城址,与禹会村遗址年代大体相当,如此近距离发现2座史前城址在全国尚十分少见,对研究淮河流域文明进程具有重要价值。此次发掘还出土了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丰富文化遗存,其中在1个窖穴遗迹中,出土了鹿头、鹿角、龟甲、牛骨等大量动物骨骼和小麦、水稻等植物种子,这些发现对研究该古城的变迁和该地区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价值,也为遗址的下一步考古发掘提供了依据。2014年,三期发掘,面积约400平方米。

通过数次发掘,确认该遗址为史前聚落,规模与垓下遗址相近,已出土文物有陶质鼎、鬲、爵、大口尊、卜甲及房址、灰坑、墓葬等,数量较多,时间跨度较长,分别归属于双墩文化(距今约7000年)、大汶口文化晚期(距今约4900~4300年)、龙山文化(距今约4300~3900年)、岳石文化(距今约3900~3700年)、商代早中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唐代、元明清及近代等,主体遗存为大汶口文化晚期环壕聚落。遗址的时间跨度及文化序列的完整度,在已知的皖北地区遗址中独领风骚,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研究淮河流域文化及与中原地区的互动关系,提供了绝佳标本。其中岳石文化遗存在安徽境内属首次发现,为探索岳石文化的发展进程及夏商时期的夷、夏文化和政治格局提供了重要考古依据。目前,遗址四周环濠大部分已淤塞,仅存东部一条宽约4米、深2米的水沟。

2012年,被省政府核定为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龙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