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卞和

发布时间:2019-06-29 20:10 来源:中共蚌埠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阅读次数:次 

卞和(生卒年不详),又作和氏,春秋楚国荆山(今蚌埠市怀远县境内)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和氏璧,传为卞和采自今怀远县荆山。荆山有卞和洞、抱璞岩等名胜古迹。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凤阳府部》“凤阳府山川考一”中记载:“荆山,在(怀远)县西南一里,高一百八十五丈,周回一十七里,上有启王庙,山顶西北有玉坑,卞和得玉处也。其中白石晶莹异常,他石色皆青黑。”

《说文解字》解释:“玉,石之美者。”《韩非子·和氏》载:楚人和氏得玉璞于荆山,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山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视之石也,忠贞之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宝焉,遂命曰“和氏璧”。卞和以功封为零阳侯,留有“卞和献璧”“卞和泣玉”等故事。西汉刘向《新序·杂事》也记载了卞和献璧典故。

和氏璧在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后和氏璧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诈称:愿以十五城换璧,赵国使臣蔺相如机智应对,终使秦王诈计失败。成语“价值连城”“玉石不分”“怒发冲冠”“完璧归赵”即由此而来。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国手中。据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不幸的是,和氏璧自此从历史记载中消失。

后世对卞和多有赞誉。西晋傅咸《玉赋》云:“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唐代诗文更多。如李白《古风》三十六曰:“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吕温《古兴》则将其与越欧冶子铸剑相提并论:“越欧百炼时,楚卞三泣地。二宝无人识,千龄空弃置。”

根据文献,卞和采玉之荆山一说在湖北江陵,但从地理位置看,今蚌埠地域春秋战国时期较长时间属楚国,而此后全国多地有“荆山”,或许与和氏璧所经历的曲折辗转不无关系,而《中国历史地图集》只将荆山标注于淮河中游怀远县境内。为纪念卞和,后人除将其所献宝玉称作和氏璧外,还将其得玉之处叫作刨玉坑,洗玉的山涧称为濯玉涧,持玉的所在呼作抱璞岩或抱玉岩,弃官隐居的山洞唤为卞和洞,这些古迹均在怀远荆山上下。其中,抱璞岩天然巧成,石表青翠,石形圆润,其下卞和洞幽深宽广,大自然鬼斧神工。

唐宋以来,荆山名播江淮,游人不绝,留下不少题咏。洞内曾有唐代胡曾《抱璞岩》诗碑,上刻其诗云:“抱璞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日落猿声啼,疑是荆人哭未休。”惜已毁。清康熙《凤阳府志》载:“卞和洞、抱璞岩中,可容数十人,石上有‘青螺石帐’四个大字。内有‘泣玉论’,明御史李循义笔。上有瀑布下泄,激石如琼。”景色绮丽。古人“白璧连城无双产,古洞青螺有旧题”诗句,正是此间写照。《中国名胜词典》也延续了古代记载:“卞和洞亦名抱璞岩、抱玉岩。在安徽怀远县荆山。相传为春秋时楚国人卞和采玉处,故名。”  

(吴龙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