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孙叔敖

发布时间:2019-06-29 20:09 来源:中共蚌埠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阅读次数:次 

孙叔敖(前约630~前593),又称敖、艾猎或饶,芈姓,氏,名敖,字孙叔,春秋时期楚国期思(今河南省淮滨县东南)人,一说楚国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人,官至楚国令尹。在楚晋两国争锋的邲(在今河南荥阳北)之战中,辅佐楚庄王大败晋军,威震中原,使得“中原伯气”,“尽归于楚”,成就了春秋霸主的伟业,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于水利、兵法均有极大贡献。因其子封于寝,而“寝”通“孙”,先秦人习惯将字放在名之前,故楚国人通称“孙叔敖”。《史记·循吏列传》记载的第一个循吏是孙叔敖。

孙叔敖父亲贾,曾任楚国司马,聪明过人,屡立战功,后被楚将斗越椒杀害。孙叔敖奉母逃难,居于梦泽,力耕自给。后虞邱荐其贤于楚庄王(前613~前591年在位),召拜令尹(国相)。孙叔敖根据当时外患内扰、连年混乱、令典荒废、百业待兴的状况,提出息兵安民、除患兴利、发展生产、致富国民的治国之策,被楚庄王采纳。孙叔敖乃考制度,立军法,下膏泽,兴水利,体恤民情,悉心国事,使楚国在较短时间内进入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全盛期,一跃而为春秋诸侯中的军事大国。

在其贡献中,有一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水利工程——芍陂。

芍陂位于寿县城南35公里处,号称“天下第一塘”,由孙叔敖亲自主持兴修。芍陂原是位于淠河以东、瓦埠湖以西的长方形低洼地带,南高北低,孙叔敖经过实地认真勘察,就其地形合理布置工程,组织数十万民力,大规模围堤造陂,修筑堤堰连接东西的山岭,开凿水渠,上引龙穴山、淠河之水源,造出一个人工大湖(周长120里许),下控1300多平方公里之淠东平原。因当时陂中有一白芍亭,故名“芍陂”。它是古代淮河流域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也是中国最早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位居中国四大古代水利工程(芍陂、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之首,比著名的都江堰工程还早300多年,曾被誉为“水利之冠”。

芍陂之名,史籍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庐江郡……沘水所出,北至寿春入芍陂。”东晋在其附近设安丰县后,至唐代始有安丰塘之称。《唐书·地理志》记载:“寿州……安丰……县界有芍陂,灌田万项,号安丰塘。”但明代以前通常仍称芍陂,明代以后安丰塘名称才流传开来。2600多年来,屡经兴废,历尽沧桑。新中国成立后,安丰塘经多次整修续建,周长24.6公里,面积34平方公里,蓄水量最高达1亿立方米,灌溉面积63万亩。其悠久的历史被写入国家历史教科书。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芍陂的兴建,既防水患又可灌溉,适合国情,深得民心,为繁荣楚国经济和屯田积谷济军,起到了积极作用,“六蓼之地,灌田万顷,民咸颂之”。楚国出现了一个“家富人喜,优赡乐业,式序在朝,行无螟蜮,丰年蕃庶”的全盛时期。正如《史记·循吏列传》云:“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邱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2000多年来,芍陂一直发展于生产,造福于人民。《汉书·地理志》载:西汉专业之官二十种,地区九十七处,惟九江郡有陂官、湖官,首要是治理芍陂。《后汉书·循吏列传·王景传》载:建初八年(83)王景“迁庐江太守……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载,建安十四年(209),“置物州郡县长吏,开芍陂屯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也载:“芍陂……言楚相孙叔敖所造。”“陂有五门,吐纳川流。”历代修治芍陂,其规模较大者就有20余次。用于军事上的屯田、争战、御敌,次数也有不少。东汉、三国、唐肃宗、元忽必烈均在此广为屯田,大获其利。清代夏尚忠追纪其事:“溯其初制,引六安百余里之水,自贤姑墩入塘,极北至安丰县折而东至老庙集,折而南至皂口,又南合于墩,周围凡一百余里,此孙公当日之全塘也。”新中国成立后,又沟通淠河总干渠,引来佛子岭、磨子潭、响洪甸三大水库之水,成为淠史杭灌区一座中型反调节水库,效益得到更大发挥。

千百年来,到过芍陂的文人墨客,都为孙叔敖造陂之功绩赞叹,留下不少动人诗篇。宋代王安石在《送公仪宰安丰》诗中有云:“楚客来时雁为伴,夕归期祗待春冲。雁飞南北三两回,回首湖山空梦乱。秘书一官聊自慰,安丰百里谁复叹。扬鞭去去及芳时,寿酒千觞花烂熳。”明代嘉靖年间吏部、兵部左侍郎王邦瑞也有一首《过孙叔敖祠》诗:“百里陂塘峙楚祠,万年伏腊动人思。爱存堕泪非残碣,功似为霖岂一时。”清康熙年间,州佐颜伯殉在修治安丰塘时,专著《安丰塘志》。清嘉庆六年(1801),夏尚志对安丰塘的历史作了详细调查,较为完备系统地编写了《芍陂纪事》。

孙叔敖虽贵为令尹,功勋盖世,但一生清廉简朴,清风惠政,节衣缩食,理国安民,励精图治,多次坚辞楚王赏赐,尤其是修造芍陂,竭尽其力,耗尽家业,一无积蓄,临终时连棺椁也没有。过世后,其子穷困仍靠打柴度日。筘非说其“粝饼菜甍,枯鱼之膳,冬羔裘,夏葛衣,面有饥色”,持廉至死,家无余财,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中国戏剧始祖、楚国名伶优孟在楚庄王面前进献歌舞时曾扮演孙叔敖,楚庄王听优孟之言,大受感动,召孙叔敖之子,封于寝邱(今河南省固始县)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孙叔敖的高尚品格,备受后人赞誉。《孟子·告子下》写道:“孙叔敖举于海。”以贤能闻名于世。孙叔敖的治水业绩,功施当时,泽及后世,一直受到人民的敬仰。早在汉代,当地人民就在芍陂北堤建起孙公祠。三国曹魏时《皇览》云:孙叔敖墓“在南郡江陵故城中白土里”,或曰“去故楚都郢城北二十里所”,或曰“激沮水,作云梦大泽之池也”。湖北省荆州市中山公园东北角江津湖畔、春秋阁旁,有孙叔敖墓,墓碑为清乾隆二十年(1757)所立,上刻“楚令尹孙叔敖之墓”。蚌埠地区时处楚头吴尾,上世纪80年代在西郊文物普查时发现不少春秋墓,其中就包括孙叔敖衣冠冢,应也是前人为表达对其敬仰之情而兴建。

孙叔敖衣冠冢,位于天河路与兴中路交叉口西南、八里沟东侧,现禹会区长青乡老贯徐村。据《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凤阳府古迹考二”中记载:“孙叔敖墓,在涂山东。《北史·列传·魏任城王》:元澄为扬州刺史,镇寿春,下车封孙叔敖之墓、汉安亭侯曹义墓,在曹家洲。”《凤阳府志》记载:有孙叔敖墓在涂山东尽处,并转引后魏《任城王云传》:“任城王澄,除都督淮南诸军事,扬州刺史,下车封孙叔敖墓。”清雍正《怀远县志》载:今涂山东尽处有墓是也;清嘉庆《怀远县志》对该墓的方位记载更为详细:“马牙山又东,有小山曰石虎山……其东三里许,越涧起小石山,孙叔敖墓在其北。”马牙山即今黑虎山最高峰,涧即今八里沟。其东南老贯徐东、九龙集村北曾有一沙丘,乡人呼为小石山。小石山北,原存古墓一座,即楚令尹孙叔敖墓。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开发,小石山渐渐失去原貌,孙叔敖衣冠冢已无法寻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