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慎,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现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人。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中国文字学开拓者。《后汉书·儒林列传》有载:其“性淳笃,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为郡功曹,举孝廉,再迁除洨长。卒于家”。因《后汉书》未记载生卒年,经查其他史志书籍,一说约58年~约147年,清代严可均《许君事迹考》和陶方琦《许君年表考》等考证,其约生于汉明帝永平初年,卒于桓帝建和初年;一说约66年~约148年;另唐代张怀瓘《书断》谓其卒于东汉安帝末年,约125年。东汉永元年间,许慎“半生著一书,病中献朝廷”, 著成世界首部体例完备的字典《说文解字》,被誉为“字圣”、封为洨长。
东汉时期,古文经盛行。许慎曾于永元年间(89~105)任洨县县长(汉袭秦制,规定人口在万户以上的县的主要长官称县令,万户以下的称县长,故世称许洨长)。后入京担任太尉府南阁祭酒,师从经学大师贾逵(30~101)问学,通籀篆古文,诏命为五经博士、校书东观。因鉴于当时俗儒说字解经多与古义不合,故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一年(99)著《说文解字》,历经21载著成。安帝建光元年(121)九月,病笃中的许慎遣子许冲上之于朝,可谓“半生著一书,病中献朝廷”。《说文解字》共15篇,正文以小篆为主,收9353字,并采录见于秦国所使用的籀文和六国古文等异体重文1163字,共10506字,按540个部首编排,每篆注明字义,并概括了汉字六种造字方法。《说文解字·叙》云:“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不仅指出“六书”具体名称,还逐一下定义,举例,至为精密。
《说文解字》总结了小篆的造字规律,保存了古文、籀文和小篆等先秦文字的原貌,同时在前人基础上总结了“六书”的定义并将其具体化,它是中国第一部说解文字原始形体结构及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也是中国最早、最权威的一部古文字字典,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体例完备的字典,奠定了中国语言文字学基础,对后代研究中国古代文字的形音义和文字发展的历史贡献极大。“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这是许慎对汉字概括性的一句名言。
《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字典大多采用这一方式。现存版本以徐铉校定的宋刊本为最早,《四部丛刊》初编及《续古逸丛刊》有影印本;其次是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有宋刊残本及影宋钞本,《四部丛刊》初编二次印本中有影印本。
其另著有《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已失传。
现洨县故城(即垓下古城)西侧有“许慎著书台”遗址(俗称许家大楼),其西临沱河,东距垓下遗址(俗称霸王城)约100米,为河边台地,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面积2000余平方米,1957年治淮陈列馆、南京博物院、安徽博物馆临时组成的治淮文物工作组曾进行调查和发掘,地表有新石器时代鼎足等器物残片,出土石斧、石锛、石刀、石箭头、石硾、骨针、鹿角、兽骨等74件器物;另有“许桥”“许慎街”等遗迹。固镇县城西北建有许慎文化公园,设有许慎塑像及事迹介绍。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姬石镇许庄村东修有许慎文化园(以许慎墓为中心)、郾城区建有许慎祠堂。固镇县与漯河市也因历史文化名人许慎缔结为友好城市。
(吴龙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