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县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为巩固统治,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刘邦御驾亲征(史称“高祖南征”),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还归时于涂山祭禹,后立庙。
屹立于涂山之巅的禹王宫,据传最初为汉高祖刘邦平定淮南王英布造反凯旋途经涂山时下令所建。唐袁思邈《天下名胜志》记载:“汉高祖过涂山,命立启王庙,以镇荆山;立禹王庙,以镇涂山。”
英布(?~前195),秦末汉初名将。六县(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称黥布。初属项梁,后为项羽帐下将领之一,封九江王,后叛楚归汉。汉朝建立后封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前196年起兵反汉,因谋反罪被杀。《汉书·韩彭英卢吴传》中记载: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人有闻者,共俳笑之。四年秋七月,立布为淮南王,与击项籍。布使人之九江,得数县。五年,布与刘贾入九江,诱大司马周殷,殷反楚。遂举九江兵与汉击楚,破垓下。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淮南王英布造反,刘邦亲率大军征讨。仿宋版《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十一年“秋七月,淮南王黥布反,东并荆王刘贾地,北渡淮,楚王(刘)交走入薛。高祖自往击之,立子(刘)长为淮南王”,“十二年十月,高祖已击布军会甀,布走,令别将追之。高祖还归”,“汉将别击布军洮水南北,皆大破之,追得斩布鄱阳”。会甀,《史记集解》徐广曰在蕲县西,位于今宿州市埇桥区西南的大营镇境内。刘邦军队与西进的英布军队在蕲县西部会甀乡(一说甀乡)相遇。刘邦屯兵于庸城(蕲县西),暂避锋芒。而后,两军大战,刘邦在此击败英布主力。后英布最终在鄱阳湖被斩杀。宋庆元刊本《汉书·帝纪·高祖纪》也记载:高祖“十二年冬,上破布军于会缶,布走,令别将追之,上还。”会缶即会甀。
大军凯旋而归的路上,途经涂山,参观了台桑石、禹会村、卧仙石等遗迹。此时刘邦见涂山气压洪源,不由得肃然起敬,问随行人员:“此山何名?”他的心腹谋士陆贾随口答道:“此山名曰涂山。夏后氏之兴也缘自台桑。”随后,陆贾为刘邦讲述了大禹与涂山氏国女娇联姻,三过家门,台桑生夏启,启母教子有方,启立夏“家天下”的事。刘邦连声赞赏,令大军停止前进,就地祭祀涂山。过后,刘邦又命刘长在涂山顶建禹庙,使后人永怀大禹治水之功德。汉武帝刘彻、三国时曹操父子也先后到此。此后,祭祀大禹“水土平治,万物生长”的涂山禹王庙会逐渐形成。
后历代文人墨客游历至此,留下不少诗文,声名远播。汉代文学家曹丕曾写下《浮淮赋》,唐代文人柳宗元留下名篇《涂山铭》。嗣后,苏轼、苏辙、欧阳修、黄庭坚、梅尧臣、宋濂等名家,都曾涉迹涂山,并留下不少诗文。据说,禹庙原貌庄严而清幽,园内古树繁茂,荫翳蔽日。其中一株曾遭遇雷击,却枯而不死,此后树心中生出一株楮桃树。相传,苏东坡见此奇观曰:“山外青山都入画,树中生树不知年。”
唐代时,已有道士在此古庙居住。史载,武则天天授三年(692),有一位李慎羽道长,从长安引进石榴种植于此地。明代进行过两次大规模扩建,清乾隆年间又进行两次大的维修。但受长年风雨剥蚀,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已残破不堪。1953年,政府拨款重修禹王宫,至今依然保存完好。
(吴龙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