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建安二年(197)秋,曹操为孤立打击袁术,曾先后拉拢袁绍、吕布、陈瑀和孙策,并乘吕布击败袁术之机,统帅大军讨伐在寿春(今寿县)称帝的袁术,两军在蚌埠地域淮河两岸展开激战。术得知曹来,遂奔淮南(治今安徽寿县),留其将桥蕤防守蕲县(今安徽宿州境内),以拒曹兵。曹操挥军一举击败桥蕤,将其斩首,余众溃散。曹操在淮河北的北淝河北岸扎下营寨,屯兵储粮,时称曹家营。后又在曹家营周边设东南西北等大营(今淮上区曹老集镇南郢村、固镇县新马桥镇北郢村即分别由原南营、北营演变而来),曹家营遂被改称为曹家老营,俗称曹老营。随着战场南移,曹操大军逐渐移至长江边上。而“曹老营”作为一个遗弃军营,逐渐成为一处聚居之地,汇而成市、聚商成集。明朝中期改称“曹家集”,至清朝中叶,沿淮商业日益繁荣,四方商贾汇聚,曹家集发展成为区域性商业、物流中心,遂易名为“曹老集”,一直沿用至今。
曹操屯兵曹老集,最早的记载见于明嘉靖《宿州志》:“曹老营距灵璧县西南一百三十五里,三国曹操屯兵于此。”此后,清嘉庆二十三年《怀远县志》、光绪二十一年《凤阳府志》均有记载,称曹老集是曹操驻兵之处。
曹老集曾有2座恢弘的“地标性建筑”,时称“南阁北庙”。“南阁”为一规模宏大、气势恢弘的牌楼,楼高三层,地基和第一层为青砖砌成,上两层为木制构造,楼内主体是供奉神灵的大殿。牌楼何时拆除,已不可考。“北庙”为地藏王庙,东西走向的两排房屋,每排6间,正殿的正神位供奉地藏王菩萨,该庙宇解放后用作学校,20世纪80年代坍塌。曹老集街的北出口曾有青石搭建的两座桥跨过类似护城河的沟渠,两座桥相隔三步距离,故名“三步两桥”,如今,仅剩一座桥的几块青石。
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曹老集境内的南郢村、曹郢村和周集村境内发现一处规模巨大居住遗址和若干有规律分布的同时期小型居住遗址,实地考察分析认为,曹老集遗址群是曹魏时期一处高规格的军屯遗存,印证了《晋书·食货志》“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对淮河流域军屯成果的记载,而遗址中所发现的多处砖结构古井,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曹操屯兵于此曾建72口水井的传说。此外,有曹操点将台等遗迹。
随着南进步伐的加快,曹操又统帅大军渡过淮河,曾在南岸的曹山屯兵。据《凤阳府志》载,曹操曾屯兵于此,故名曹山。曹山旧名草山,又称双龙山、曾山,为石英岩、混合花岗岩山体,长2公里许,宽不足1公里,位于淮河南岸支流龙子河的东北侧,呈北北东向展布,有南北两峰,呈马鞍状,北峰略高,海拔103.2米,山坡较陡,南峰63.3米,相对平缓。
(王子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