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军阀争战,农业受到极大破坏。曹魏从经济和战略对峙的双重角度出发,于汉献帝建安元年(196)颁布“置屯田令”,实行屯田制度,同时在许下屯田。后在各州郡推广,主要有民屯和军屯两种,重点放在两淮及江淮地区,并将军屯重心放在淮南,一边屯田,一边戍守,以屯防并重,防遏吴国。《三国志·魏书》载,“数年中,所在积粟,仓禀皆满”,使曹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清光绪《凤阳府志·纪事表》转引《三国志·魏书·魏武纪》记载:“建安十四年,开芍陂屯田。”尤其曹魏末年,著称于史的“邓艾屯田”范围就是在两淮地区。邓艾早年曾为“屯田客”(强制性固定在官府土地上的农民,是民屯的主体,又称“典农部民”),凭才学初被荐为典农都尉学士,渐升至典农功曹等职,是曹魏后期名将。据《晋书·食货志》记载,魏齐王正始四年(243),邓艾在两淮屯田全面展开,此次屯田区域“北临淮水,自钟离而南,横石以西,尽沘水(今淠河),四百余里”,屯田的主体是军队,屯田的管制形式为“五里置一营,营六十人,且佃且守”,堪称古代军屯典范。邓艾军屯目的明确,计划用兵5万,轮流抽转以屯垦为主,既确保军屯的劳动力数量,又可在“番休迭戍”的运动过程中保证魏对吴前线部队的战斗力,在屯田时也修了许多运粮河,使黄淮、江淮之间的水运十分畅通,非常切合魏晋之际对吴战略需要,“每东南有事,大军出征,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
(吴龙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