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董奉

发布时间:2019-06-29 19:59 来源:中共蚌埠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阅读次数:次 

董奉(169~?),又名董平,字君异(一说字君平,《大越史记全书》说字“昌”),号拔墘,福建侯官县董墘(一说董厝)村(今福建省长乐市古槐镇青山村)人。少习古籍经典,钻研岐黄之术。青年始任侯官县小吏,不久归乡,隐居村野,深藏群山,一面练功健身,时而行医施善。

东汉建安九年(204),离乡前往江西庐山行医、学道。庐山溪涧隐藏巨蟒,危害乡人和牲畜,董奉设法捕杀。《庐山志》卷七记载:“浔阳城东门通大桥,常有蛟,为百姓害,董奉治之,少日见一蛟死浮出。”后南下游历,遍访名山大川,所到之处治病赈济,采集野生植物制成丹药治病救人。至交州(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一带)时,恰遇交州太守杜燮(一说交州刺史吴士燮)病危,垂死3日。董奉把3粒药丸放入病人口中,用水灌下。稍后,病人手足能动,肤色逐渐转活,半日即能坐起,4日渐能说话,不久病愈。

后云游北上,涉河渡江,最后落脚于今蚌埠市龙子湖东南银山(今蚌埠市蚌山区燕山乡境内)。银山北依梅花山,相连西芦山。董奉在银山山坡搭建草庵,开辟菜地,渴饮山泉水,饥食瓜蔬果。根据银山地理气候条件,引进江南种植果木技术,鼓励乡人在荒山坡地种植杏树,救荒致富。乡邻普遍质疑其为“游医郎中”,犹豫不定,多不实行。

董奉出于救死扶伤的医德,接连救活几个生命垂危病人,顿时声名大振,方圆百里,看病人流络绎不绝。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求重病愈者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患病者及家人无不欣然从命,病愈后纷纷抱着感激心情,在银山栽植杏树。数年后,银山有杏万株。冬去春来,杏花满山,麦黄杏熟,金果累累,董奉建造草仓储藏杏果。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董奉将所得谷物赈济贫民、供给行旅。《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明天启《凤阳新书·拾遗篇·拾人遗》也记载:“董奉,居县南杏山,为人治病辄愈。重者种杏五株,轻者一株,遂至万株。后服杏丹得仙。江州匡庐山亦有董奉种杏处,皆其所经游。”董奉晚年复回庐山隐居,继续行医。《浔阳志·董奉太乙观》记载:“董奉居庐山大中祥符观。”董奉精通养生之道,延年益寿。《真仙通鉴》记载:“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据说董奉年逾三百,依旧鹤发童颜,出行健步如飞,最终在庐山驾坐仙鹤,升天仙去。

董奉医术高明、不求名利、乐善好施的高尚医德被人们传为佳话,千秋颂扬。人们把他同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由于口碑极佳,民间多有纪念。如蚌埠后人怀念他的医德,把他称为“董仙”,把银山改称“杏山”。凤台县东风湖原称董奉湖。如今,人们多用“杏林”称颂医生,用“杏林春暖”“杏林春满”“杏林满园”或“誉满杏林”等成语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医生也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

(王子肖)